廣東是改革開放的熱土,也是中醫藥的沃土。愛煲湯、喝涼茶、看中醫的廣東人,日常生活與一所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胃乃安”“消渴丸”等嶺南名藥是該校研制的,研制“鄧老涼茶”的百歲國醫大師鄧鐵濤、廣東“湯神”佘自強都是該校專家,廣東知名的中醫大部分 是該校畢業的。三所附屬醫院年門診量超過1100萬人次,相當于1/10廣東常住人口,其中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更是全國中醫院龍頭,深受老廣信 賴。
別以為中醫相對保守,最近這所學校“高大上”“有創意”的大新聞不斷:90后“創業達人”王銳旭兩進中南海,成為全國大學生創業典型;第二附屬 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攜手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麻省總醫院,在珠海橫琴籌建世界頂級醫院;學校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抗瘧新藥在非洲科摩羅抗瘧疾揚 威,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褒揚;學校與通信巨頭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合作研究“互聯網+中醫”……
如何弘揚中醫藥瑰寶,為廣東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醫藥強省建設乃至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貢獻新力量?近日,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斌、校長王省良就此接受南方日報專訪。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李秀婷 陳楓 通訊員 肖建喜
本版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通訊員 張旭恩
掌門人訪談
綜合實力位列中醫藥高校“第一方陣”
南方日報:服務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州中醫藥大學有什么底氣和特色?
黃斌:我們的底氣來自我們有良好的建設基礎和雄厚的綜合實力。廣州中醫藥大學是新中國首批建立的4所中醫藥高等學校之一,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 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廣東省“211工程”建設高校。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醫療服務能力、國際影響力均位居全國同類高校前列。可以說,我們的綜合實力與北京 中醫藥大學不相上下,位列中醫藥高校“第一方陣”。
2007年,我校的中醫學被教育部認定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當時廣東省內僅有3所高校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其他兩家為中山大學、華南 理工大學;在全國同類院校中,也只有北京中醫藥大學有。在教育部2012年的學科評估工作中,我校一級學科中醫學全國排名第二、中藥學全國排名第三(并 列)、中西醫結合全國排名第四。
學校擁有一批以國醫大師鄧鐵濤、禤國維為代表的著名專家教授,還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等一大批知名醫藥專家及醫療領域有影 響的學科、學術帶頭人。學校的中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全國唯一的中醫學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醫類畢業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名列中醫藥院校第一。 目前有省部以上科研平臺57個,其中包括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現代中成藥工程技術中心等,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成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 院。
攜手華為研究“互聯網+中醫”
南方日報:作為新中國首批4所中醫藥高等學府,廣中醫如何結合自身優勢,服務經濟社會建設?在全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過程中,廣州中醫藥大學有哪些規劃?
王省良:我們學校將實施“五個提升計劃”,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實施學科建設提升計劃,以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一級學科為龍頭,帶動臨床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躍升。二是實施創新平 臺提升計劃,加強產學研合作,重點打造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華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華南針灸研究中心、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現代南藥工程技 術中心等五大平臺。三是實施創新團隊提升計劃,加大投入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重點建設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免疫疾病、針灸治療優勢病種、中 藥新藥研發及產業化等創新團隊。四是實施中醫醫療服務提升計劃,充分發揮我校直屬附屬醫院行業引領的作用和技術資源聚集的優勢,輻射和帶動全省中醫醫療服 務水平的提升。五是實施合作交流提升計劃,借助中國中醫藥服務貿易聯盟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平臺,加強對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醫藥服務 貿易輸出。
學校與省內外15個市縣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在全省指導建立了16個中藥材規范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20多萬畝。專利成果轉化15件,獲新藥臨 床批件32個,新藥證書6個。學校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廣東松山湖中醫藥健康科技園共建“華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還與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澳門科技大 學、廣州白云山中一藥業有限公司共建“腫瘤中醫藥防治轉化醫學研究協同創新發展中心”。最近,學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東莞市人民政府簽約,在松山湖合作 研究“互聯網+中醫”。我認為,中醫診斷治療簡便,借助移動互聯網,發揮養生、保健、醫療作用更具優勢,“互聯網+中醫”前景廣闊。
海外校友發力,促中醫在國外首次合法化
南方日報:中醫藥被納入了廣東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實際上也是中醫藥傳播之路。廣中醫如何發揮重大科研項目和海外優秀學子的影響力,挖掘和傳播中華文明的軟實力?比如,我們前段時間到澳大利亞開展國際調研,就發現貴校跟他們有很多合作。
王省良:中醫藥學既具有傳統文化特性,又具有自然科學特性,能解決醫療、養生、保健等實際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歡迎,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 “一帶一路”合作的最好載體之一。我們做了規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貿易等三個方面,開展中醫藥國際合作,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比如,歷年我校 共培養出數以萬計的中醫藥高級人才,分布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國中醫藥社團負責人大多數是我們的校友,為中醫藥國際化和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作出積 極貢獻。目前,在我校接受學歷教育的境外學生2300多名,數量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
澳大利亞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國2012年對中醫進行注冊管理,這是中醫在國外首次合法化,意義重大。這跟我們一大批在當地從醫的校友多年的鼓 與呼是分不開的,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局長薛長利是當中的杰出代表。2010年6月他所創辦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系成立了南半球首家“中醫孔子學院”。 在此帶動下,目前在澳中醫師已有4000多人,悉尼市區更形成了“中醫一條街”。學校最近和澳大利亞皇家默爾本理工大學、深圳市政府合作,在深圳籌建“深 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主要進行中醫藥高端人才培養。
我們還積極參加中國中醫藥服務貿易聯盟,促進中醫藥出口,是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中唯一一家中醫院校。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與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簽署了中醫藥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合作協議,與美國麻省總醫院合作在珠海橫琴籌建醫院,把世界頂尖醫院搬到家門口。
成立創業學院,培育更多創新“達人”
南方日報:這兩年,廣中醫涌現出大批創新創意“達人”,如兩次受邀進中南海的“90后”創業典范王銳旭、“世界記憶大師”史俊恒。不少人好奇, 他們為什么不是產生在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而是在中醫藥大學?學校在鼓勵師生創新創業方面有何秘訣,接下來有什么樣的計劃?
黃斌:這跟學校的文化氛圍有關。別以為中醫是傳統的,其實中醫更需要創新。我們多年來堅持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為重 點,2013年在創業園的基礎上成立了創業學院,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搭建平臺舉辦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業精英進校園等活動,還發動專業教師參與學生創新 創業指導工作,樹立學生創新創業典型,在校園內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接下來,我們將改革學分制度和建立休學創業的彈性學制,加大創業課程開發力 度,設立學校創業基金,擴大創業園規模,聘請校內外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導師,為學生實現創業夢想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
牛校淘寶
粵兩位“國醫大師”均出自廣中醫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廣中醫的“一寶”,是99歲的“鄧老”鄧鐵濤。這位“國醫大師”精神矍鑠,每天讀書看報、思考中醫發展,學生們不時會在校園里看到老人散步、打八段錦的身影。
鄧老是我國中醫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耄耋之年擔任國家“973”課題首席科學家,領銜“中醫五臟相關理論繼承與創新研 究”。他一生多次為中醫吶喊:他的獻策曾促成國務院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其倡議又使“西醫院校合并中醫院校”之風“剎車”。他曾建議中醫介入抗“非 典”,為后來中西醫結合抗擊“非典”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至今國家評選了兩屆“國醫大師”,全國共60人,廣東2人,均出自廣中醫——首屆是鄧老,第二屆當選者則是該校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附屬 醫院(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禤國維。禤老有“皮膚圣手”之稱,擅長治療各種皮膚疾病的難癥、重癥,現年78歲仍堅持一周出9次門診,一號難求。他早年畢 業于廣州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中醫學專業,曾受業于鄧老。
兩代“國醫大師”以身垂范,一大批優秀的青年醫師“接棒領跑”。截至2014年,該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有62人,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 承工作指導老師38人,涌現出陳群、徐鴻華、李賽美、羅頌平、區永欣、李素荷等多位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值得一提的是,廣中醫副校長、國家“973計 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許能貴在國際上率先開展靈長類動物的針灸機理研究,建立了國際上首個靈長類動物針灸電生理實驗室。
“90后”創業典范兩次受邀進中南海
都說中醫“姜是老的辣”,可廣中醫培養出的“新生代”卻用實干改變這一論調。他們骨子里有著中醫者的靈敏、理性、堅韌和大愛,還能將自己的喜好特長與所學結合起來,用創新創業闖出另一片天。
今年1月,該校2010級學生王銳旭(注:彼時其已畢業)受邀走進中南海,與李克強總理面對面,為政府工作報告建言獻策。這位“90后”在校期 間擺過地攤、賣過電腦、當過保安,卻能在四年拿了五次獎學金;創業項目“兼職貓”已獲兩次風投,還沒畢業就“跨界”建起國內首家做兼職平臺移動客戶端的公 司,至今有百萬用戶,公司市值過億元,成為大學生創業典范。今年5月,他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再度來到中南海,參加團中央召開的慶祝“五四” 青年節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受到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的接見。
該校中醫七年制本碩連讀高材生戴韻峰則專注于本專業,用“互聯網+”的思維優化看病流程。曾擔任省中醫院ICU醫生的他,3年借了30萬元,每 天工作16小時,開發出全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中醫數據庫——金華佗中醫助手APP。據介紹,這是一個全流程中醫醫患互動、百姓中醫健康管理平臺,患者可在平 臺上掛號、選擇醫生會診,還可給醫生打分。目前,該產品已獲得500萬元風投。他說,“中醫的復興,在于90后、00后這些愿意分享的人,我希望通過傳承 與創新中醫,蓋起中醫這座大廈。”
省中醫院年門診量相當于穗戶籍人口
在廣中醫大學城校區寬闊的中心廣場前,有華南地區最大的中醫藥博物館——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這所擁有室內1萬多平方米規范展廳與室外5萬多平方米中草藥種植園區的博物館,也是廣東高校里僅有的兩所國家二級博物館之一。
踏入中西合璧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科幻片”般的景象:左右四座三層樓高的玻璃標本墻讓人為之一振,據介紹,這個標本墻共裝有600瓶極具嶺 南特色的中藥標本,至今保持著吉尼斯世界紀錄。深入尋訪,館內藏著更多“國寶”:如刻有“疾”字字樣的甲骨片、洛陽龍門石窟藥方洞拓片、清光緒年間的清華 “天下第一泉”詩文罐、清代十二時辰藥瓶等。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更專門在此拍攝了12集古代養生節目。該館周一到周六均免費開放給市民參觀。“學校希望 將博物館打造成培育和展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平臺,把大學城校區建設成為廣州本草園。”該校黨委副書記陳英華說。
廣中醫第一、二、三附屬醫院形成以43個國家重點專科為龍頭的專科專病技術群,開放床位超過5000張,年門診總量超過1000萬人次,光是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2014年門診量就達751萬人次,總數相當于廣州戶籍人口。
自主研制第四代抗瘧藥被作為“國禮”
30多年前,惡性瘧疾肆虐,中國啟動了代號為“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國橋所帶領的研究小組是當中的骨干。
這是一場長達13年的艱苦長跑。在那段時期,其他項目都停了,只有“兩彈一星”和“523”項目沒有停。為證明惡性瘧兩次發熱的理論,李國橋不 惜在自己身上注射瘧原蟲,最終在臨床上證實了青蒿素抗瘧功效。而這種由中國古方研發而來的植物提取藥,后被哈佛大學等國外權威機構稱之為“20世紀后半葉 最偉大的發明”。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生命。2007年起,青蒿素復方快速滅瘧項目應用于科摩羅莫埃利島和昂儒昂 島,有效遏制了這個地區40萬人口的瘧疾流行。至今,青蒿素已取得包括美國在內38個國家的國際專利保護,29個國家的商標注冊,在22個瘧疾流行國家上 市銷售,成為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抗瘧藥自由市場的主要藥品之一。由李國橋團隊自主創制第四代抗瘧新藥復方雙氫青蒿素哌喹片更是被當作國禮,贈送給 了非洲國家。
競展臺
●2007年,該校中醫學被教育部認定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當時廣東省內僅有3所高校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該校一級學科中醫學全國排名第2、中藥學全國排名第3(并列)、中西醫結合全國排名第4。
●廣東2位“國醫大師”均出于廣州中醫藥大學。
●目前有省部以上科研平臺57個,其中包括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新藥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現代中成藥工程技術中心。
●三家直屬附屬醫院形成了以43個國家重點專科為龍頭的專科專病技術群,年門診總量超過1100萬人次,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首位。
●青蒿素已取得包括美國在內38個國家的國際專利保護,29個國家的商標注冊,在22個瘧疾流行國家上市銷售。
總策劃:莫高義 羅偉其 張東明 王更輝
總指揮:王垂林 王斌偉 胡鍵 郎國華
總統籌:王創 梅志清 姚侃 張純青 譚仕龍 賴紅英
執行統籌:凌子平 陳楓 張迪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