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6/16 0:00:00 來源:
未知
6月8日至6月14日期間,醫藥領域未出現新發重大負面輿情事件,藥價改革話題和“銀杏葉事件”仍然維持較高熱度。
藥價改革話題依然甚囂塵上,取消政府定價是否會導致藥價大幅上漲始終處于輿論關注焦點。近期低價藥的數倍上漲將該話題熱度推至頂峰,如何引導民眾正確認識藥價改革成為國家食藥有關部門和藥企的難題。“銀杏葉事件”繼續發酵,越來越多的藥企遭受波及,事件不僅顯示出藥企危機應對能力的差異,而且暴露了藥企在植物提取市場行業的監管問題,隨著監管加強,植物提取市場面臨大洗牌。浙江關閉1800多家污染環境的原料藥企,被解讀為最嚴《環保法》的發力結果,在環保意識和政策不斷加強的大環境下,制藥企業面臨著企業轉型,環保自覺性提升的雙重壓力。
醫藥行業輿情熱點解讀
1.藥價放開備受關注 低價藥上漲引爭議
從今年6月1日起,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仍暫由國家發改委實行最高出廠價格和最高零售價格管理外,其他藥品取消政府定價和限價,按照分類管理的原則,通過不同方式由市場形成價格。
近幾個月以來,關于“藥價放開后,藥品漲價”話題備受媒體聚焦,取消政府定價正式實施半個月,藥價現狀備受關注。從媒體的走訪調查來看,藥價整體仍保持穩定,部分藥品有漲有跌,但絕大多數藥品沒有調整價格。分析認為,藥價整體變化不大主要源于大多數藥企在觀望,等出臺后續政策,目前正處于最敏感的時期,所以大部分企業維持現狀。
在眾多的藥價改革報道中,地高辛片劑價格“狂飆”10倍的報道引爆輿論場關于藥價改革后價格上漲的討論。面對低價藥的上漲,部分網民表示了不滿和不解,甚至認為是藥價改革導致。眾多媒體就此問題展開分析,主要觀點分為兩類:一是認為“藥價放開便暴漲”系誤讀。人民日報評論指出,藥價虛高的主要原因是流通成本過高,每道環節都要從藥價中分一杯羹,藥價放開并不會導致藥價失控。二是認為低價藥的上漲情有可原,是市場的自我調節。有分析認為,低價藥價格漲上來了,企業有了利潤空間,會讓因為成本原因放棄生產的藥企再恢復生產,生產藥企多了,價格還會回落,這才是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這才能促進廉價藥、低價藥重返市場。
低價藥的上漲,在短期內損害了民眾利益,因而引起了部分民眾不滿。但通過后續報道的分析和解讀,對沖了此前報道帶來的擔憂,媒體通過采訪各領域專家和深度分析,指出大力壓低虛高藥價是政策設計中的主旋律,而藥品價格產生波動是正常的市場反應,同時低價藥上漲是有其緣由的。至此,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充分顯現。
預計未來關于藥價放開政策影響的話題依然會持續。政策對于醫藥行業影響深遠,部分制藥企業已經開始調整產品生產和銷售,以應對挑戰和新市場機遇。但不能夠忽視的是,部分藥品價格的波動將會引發異議,初期必定是藥價改革的陣痛期,有關部門只有盡快出臺配套政策,規范藥價調整,打擊擾亂市場行為,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減少公眾的疑慮和擔憂,引導民眾支持和理解藥價改革政策。
2.“銀杏葉事件”繼續發酵藥企輿情危機應對能力顯差異
近日,在國家食藥監局對低價銷售銀杏葉藥品企業的飛行檢查中發現,個別銀杏葉藥品生產企業存在嚴重違法行為。國家食藥監總局展開專項治理,超100家銀杏葉生產藥企面臨整改,而隨著調查的深入,有更多的企業涉入。日前,食藥監總局發布銀杏葉藥品補充檢驗方法進一步防控問題藥品風險。此外,食藥總局還發現非法銀杏葉提取物已流向了保健食品企業。食藥總局要求所有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立即開展自查。
“銀杏葉事件”考驗了涉事企業的輿情應對能力。涉及的眾多藥企中,大多數企業能夠迅速暫停生產和銷售相關涉事產品,啟動召回工作,并做出回應。但也有部分藥企反應遲鈍,回應不及時,顯示出自身負面輿情應對和風險管理方面的不足。此次事件中,云南白藥因為回應前后矛盾、模糊不清,受到的質疑最大,品牌形象和企業聲譽都遭到了嚴重損害。
行業影響方面,“銀杏葉事件”推動了植物提取物的市場監管加強,植物提取市場面臨大洗牌。隨著有關部門下發通知,除了40多個品種之外,其他的中藥提取物必須由藥品生產廠家自己提取,不能再外購,使得該行業的市場空間受到一定“壓縮”。業界分析人士認為,具備符合國家規范的植物提取企業才有可能真正發展壯大。
“銀杏葉事件”屬于中藥業的重大負面事件,特別是部分涉事企業屬于醫藥行業龍頭企業,不僅自身信譽度受損,還嚴重敗壞中藥行業名聲。近年來中醫藥行業負面新聞頻出,呼吁加強中藥業監管的聲音越來越大。
3.浙江關閉1800多家原料藥企輿論期待《環保法》發力
6月8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曝出讓醫藥界為之震動的消息:臺州作為全國最大原料藥產地,廢氣廢水污染環境,近年來臺州打出組合拳治污:1.將2000多家化學原料藥企業關到只剩125家;2.試行污水管架空中,排污口刷卡測量,高科技治污效果顯著;3.環境污染刑拘400人。
制藥企業污染環境的問題再次受到媒體關注。近日,黑龍江省環保廳也于“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公布了一批近期環境違法企業,包括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在內的12家企業被處罰。有媒體分析認為,年初最嚴《環保法》的實施,以及高層表態對一切環境的違法行為做到“零容忍”等,推動了監管部門對制藥企業污染問題的治理。一財網評論則指出,臺州的污染治理行動,早于環保法修訂案出爐。臺州市整體經濟的向好,不必擔心環保執法對經濟造成過度影響,是地方政府敢于對污染企業做“外科式手術”的背景。臺州可能不具有充分的樣本意義。經濟“新常態”下,那些正在受到下行壓力的城市如何處理環境治理問題,才是更嚴峻的考驗。
長久以來制藥企業的“前門制藥治病,后門污染致病”的特點飽受詬病。過去,由于違法成本低,藥企尤其是原料藥企業,歷來都存在較為嚴重的排污問題,在新《環保法》實施后,監管部門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媒體從年初開始不斷曝光藥企污染問題引發輿論高度關注。業界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新《環保法》真的能夠落實到位,現在的污染大戶需要投入相當于幾年利潤的資金進行冶理才能生存下去,環保風暴即將來臨。
不論是臺州因污染問題被關閉上千家,還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因環境違法被處罰都顯示出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的決心。同時也給其他藥企的發展帶來警示:一方面是藥企轉型問題。原料藥企面臨產能過剩、生產成本提高、環保治污問題的三大困境。對于部分制藥企業來說,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逐步從原料藥向制劑生產、大健康等領域轉型是不錯的選擇。另一方面是提高環保自覺性。在嚴厲管控的大環境下,制藥企業需優化工藝,降低排放和減少污染,強化環保責任的自覺性,以環保為契機樹立企業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