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7/7 0:00:00 來源:
未知
兒子生病住進武清中醫院,陪床期間我有時到院內轉轉,發現該院文化形象建設十分突出,“文化長廊”、“醫藥園地”、“環境文化”……珍珠般吸引著來人的眼球。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醫藥文化園”。
中醫藥文化園坐落在住院樓前的左右兩方,由“中醫文化園”和“中藥文化園”組成。園不大,但中醫藥內涵與氛圍十足:園中有8個景觀,將“因諧自然”、 “懸壺濟世”、“杏林春暖”、“生生不息”等醫學典故生動再現;扁鵲三兄、張仲景行醫石雕、李時珍采藥石雕以及由中草藥植物組成的日月星辰和太極圖,無不 追溯著祖國中醫藥發展的璀璨歷程,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哲學思想,無不訴說著中醫藥文化的源遠流長……石鵲吐水的橋道四周,有蔥郁的杏樹、海棠、 山楂樹,有典雅的古木亭,有神形歡快的大鹿小鹿,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點綴其間生長旺盛的各種中藥草—芍藥花大而美麗,牡丹花紅艷如霞,金銀花黃白相間,玫 瑰花香味濃郁……這只是該院藥草種植的一個濃縮,而在北運河畔的教學基地上,種植了兩百畝中藥草,是天津市最大的中醫藥文化基地。
孩子生病住院那段時間,本來我的心中很沉重,可是徜徉在中醫藥文化園里,心情就變得輕松多了,許多煩悶被園中的濃濃綠意和幽幽藥香給化解了。
或早或晚,我常獨步園中,在曲徑上漫步或坐在古木亭的木凳上賞景。我曾在農村當過9年赤腳醫生,而今對醫學的愛好與追求仍未完全停步。醫藥園地獨具匠心 的精心打造,令我感佩至深,瞻望著古來醫學大家的雕像,回想著自己行醫時曾經有過的點點滴滴,一種不同尋常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公元前五世紀的扁鵲,系中國 傳統醫學鼻祖,具有“起死回生”之術,始造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許多與他相關的醫案,均成了廣為流傳的故事。被 稱為“方書之祖”的東漢名醫張仲景,在我國醫學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治療方劑中有很大部 分至今仍在沿用。被稱為“藥之圣”的李時珍,系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他發現前人編著的本草書中有很多錯漏,便決心重編此書。于是他手拄藥鋤,深入山野,實 地辨認,以身試藥,廣收博采,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行程達兩萬余里,歷時29年,編著成舉世矚目的《本草綱目》。
中醫藥文化園東西兩側, 是南北向的甬道,常有行人走過和轎車往來,使這個小小的院中之園,更顯靜謐溫馨、充滿詩情畫意!在我心靈深處,總覺得醫院是一個擁擠、嘈雜、緊張和環境很 差的地方,而武清中醫院卻顛覆了我的這種印象,且不說這里大夫、護士服務一流、笑容可掬,除了極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園,“文化長廊”和“環境文化”更是別 有洞天,它蘊含著中醫藥文化的無窮智慧和高品位的藝術美感,漫步其間,讓人感到精神愉悅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著自己的養生意識,讓人領悟到祖國中醫藥文化 的無比神奇和博大精深。
孩子出院那天,我和他特意在中醫藥文化園前合影留念,仿佛這里不是什么令人卻步的醫院,而是美麗的心靈家園。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