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10/8 0:00:00 來源:
未知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書寫了若干個“中國第一”及頂級榮譽,其中之一是“中醫藥成果獲得最高獎項”。她本人亦認為,青蒿素的發現是 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評價說,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 和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驚喜之余,不禁回想起前幾年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關于中醫存廢的爭論。其核心問題,不離所謂的“中醫是否科學”,且認識、結論迥異,爭辯雙方誰也 未能說服誰。多年來,中醫藥界亦存有類似“中醫藥不科學化必被廢,科學化也被廢”這樣的消極看法。相形之下,關于中醫藥現代化的探討,似乎更具建設性和現 實意義。此次屠呦呦獲獎,自不待言,它必然會引發整個行業甚至全球對于傳統醫藥天然產物單方藥物的研發熱潮。
從歷史上看,遠古的西醫傳統,其實與中醫和其他古醫學非常相似,也曾經歷過草藥、冶金術階段,只是后來隨著生理學和病理學的發展,以及先進的醫 療器械的大量應用,才使西醫完全改觀。很顯然,西醫自20世紀以來的創新發展,是在吸納相關的基礎科學并在新技術帶動之下取得的。但總體而言,中醫藥并沒 有得益于現代科學方法與相關科學技術的巨大能量,來為自己的發展加速或更新。寄望于中醫藥的規范化、計量化、客觀化(這都是科學方法的一些基本原則),期 待現代中藥研究開發出優質的“三效”(高效、速效、長效),“三小”(劑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便于儲存、攜帶和服用)產品,目前多半還只 是停留在原則性要求上。
的確,中醫藥現代化還要邁過很多的“坎”,如中藥質量控制與劑型現代化、中藥臨床安全性和毒性的分類與分級等,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兩會期 間,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在《關于振興我國中醫藥事業的提案》中,分析導致目前中醫藥窘境的五大原因時所提出的兩個觀點,我以為是點中了要穴:其一, 當前醫療管理體制西化,使得中醫藥獨有的特色和技術發展受限;其二,未能利用好當今科技手段切實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然而,不管怎樣,現代化的中醫藥依然是中醫藥。作為一門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學問,中醫治病的理念和方法,中藥制作的理論和應用,以及中醫藥的文 化,都值得現代科學研究。這當中的很多奧秘如果能夠揭示出來,本身也是對科學發展的推動。曾有學者從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出發,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 的科學文化體系,而文化原則上應該可以多元并存。而不同的人類文化孕育多元的醫學,不是只得一種有效模式。畢竟,醫學面對的都是人體,殊途同歸,不應該過 分強調“中”“西”之別,所謂“病不因人分黑白,豈能臟腑有中西”。
不錯,百余年來,中醫藥界也曾謀求振作自強,嘗試把科技引進中醫藥領域,盡管相關成就確實有限。在現在的世界格局下,特別是在屠呦呦獲獎的“利 好”形勢下,中醫藥界如果能抓住歷史機遇,依托政府支持,吸取過去幾十年生物醫學的研究成果,吸引一批有扎實科學訓練的研究人員,與優秀的臨床中醫師通力 合作,是有可能在中醫藥寶庫中發掘和產生大量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的。但如果走不出自己的“圈子”,與所謂的西醫界涇渭分明、兩相隔絕,沒有發 展自己核心的理論和技術的創新,那么,難免就會落伍于時代,逐漸失去在現代化進程中構建自己的行業身份認同的機會。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