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5/11/25 0:00:00 來源:
未知
資料圖: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中新社發 劉關關 攝
中新網11月24日電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24日在首屆“中醫藥的國際化”論壇發表講話。他就中醫藥國際化談到,實現中醫藥國際化,海外僑胞是天然橋梁和戰略資源。為 此,國僑辦持之以恒地為中醫藥國際化而努力,一方面扶持中醫業服務于廣大僑胞的福祉和健康,同時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外的發 展與傳承。
何亞非當日表示,作為華夏瑰寶的中醫藥既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與疾病斗爭積累下來的科學成果,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精髓體現,凝聚著豐富的哲學智慧和人文精神。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就一直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在憲法中明確了中醫藥的地位,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實踐證明中醫藥的療效是實實在在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學。
他指出,時代的發展進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使世界對于中醫藥的了解和認知更加全面深入,價值判斷更趨理性客觀。中醫藥國際化需嵌入文明交流和融合之中。
這些年來,經過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不懈努力,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認識發生了積極變化,中醫藥的科學價值逐步受到各國醫學界的認可。可堪佐證的事例包 括:“中醫針灸”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外國企業搶注中藥專利的案例逐年增多、高達千 項;跨國制藥公司布局中藥研發、并購中藥企業,搶占市場制高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屠呦呦女士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藥學家。
同時,中醫藥文化所觸發體現的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學理念,推崇和諧、辯證論治的思維方式,剛健有為、大醫精誠的行為準則等,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中國大國外交戰略基本理念的體現,在不斷擴大的中外官方和民間友好交流中得到廣泛傳播、弘揚。
何亞非強調,實現中醫藥國際化,海外僑胞是天然橋梁和戰略資源。中國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初步估算有6000多萬,中醫診所上萬家。中醫業既是海外僑胞 的謀生手段,也是為僑胞和當地人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務的重要平臺,已經得到許多國家的正式認可,并納入國家醫療體系。中醫藥國際化從為海外僑胞服務,并通過 僑胞與當地醫藥業緊密結合,成為各國醫療行業的一部分,這是必然的路徑,也是最為有效的路徑。
長期以來,國務院僑辦貫徹為僑胞服務和為國家發展大局服務的大政方針,持之以恒地為中醫藥國際化而努力,一方面扶持中醫業服務于廣大僑胞的福祉和健康,同時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外的發展與傳承。
2000年到2014年期間,國僑辦組派30多個中醫義診交流團赴世界各地,為當地僑胞和民眾進行健康咨詢和義診,與當地中醫師切磋醫術。我們還在 國內舉辦了多期“海外中醫師研修班”,培訓華僑華人中醫師。2014年,為進一步推進海外和諧僑社建設,增強僑社內生動力,完善為僑服務體系,將有限資源 更多投向廣大基層僑胞,國僑辦推出八項“海外惠僑工程”,其中包括“中醫關懷”這項重要內容。實施方案主要有:組織中醫義診、開展海外中醫師培訓、推動海 外華人醫院與國內醫院合作、加強與中醫藥行業協會的聯系合作,以提升海外中醫行業的水平,擴大中醫藥及其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何亞非還提出,中醫藥國際化需要國內外各方加強協調與合作,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國際化發展勢頭。
2015年3月,為推動海外中醫藥發展和惠僑工程開展,國僑辦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了《關于推進中醫藥海外惠僑計劃的戰略合作協議》,確立了以 “中醫藥合作為抓手,做好海外僑胞工作;以海外僑胞為重要資源,促進中醫藥海外發展”的合作目標,同時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協議簽署后,雙方緊密合作,并利 用海外僑社網絡,在組織中醫義診活動、開展海外中醫師培訓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針對歐洲和美大地區,國僑辦在天津和上海舉辦中醫藥協會負責人研習班,增進中醫藥行業協會聯系、培訓中醫知識,并舉辦“中醫藥走出去專題論壇”。
國僑辦還組派中醫專家健康咨詢團訪問比利時、安哥拉和毛里求斯,為旅居三國的中醫從業人員進行知識講座,為僑胞提供健康咨詢和義診服務,向主流社會宣介中醫藥文化,受到僑胞和當地民眾、主流社會的積極評價和熱烈歡迎,受到媒體普遍關注。
舉例來講,在比利時的中國駐歐盟使團“開放日”活動中,中醫藥專家們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等歐盟機構和比利時政府官員、華僑華人及當地民眾舉辦 了中華中醫藥文化講座,介紹中醫的淵源、中醫的本質、中醫發展現狀及未來,使聽眾對中醫藥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專家們耐心為在場的聽眾作健康咨詢,現場進 行推拿和針灸治療,臨時“診所”排起了長龍。類似的活動展示了中醫藥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走進歐洲。
國僑辦還委托福建省僑辦、南京市僑辦等組派中醫團訪問東南亞和南美洲,委托新疆自治區僑辦組派維醫義診團赴中亞和西亞地區,為少數民族僑胞進行健康咨詢和義診。
此外,國僑辦還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世界中醫藥協會聯合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中藥協會、北京電視臺等單位舉辦了“中醫關懷計劃”研討會,目的就是惠及更多海外僑胞,幫助海外僑胞中醫師提高水平,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的國際化。
何亞非提出,中醫藥國際化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公共外交緊密結合。中國強則中醫興,中醫藥國際化的步伐與中國的發展和全球化密切相關,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密不可分。
據不完全統計,中醫藥現已傳播到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中醫醫療機構接近10萬家,中醫藥從業人員達30萬人,中國與外國政府及有關國際組 織簽署中醫藥合作協議83個。中醫藥行業通過醫、教、研、產等各種形式,有效擴大了在國外的普及度和應用面,從以往的民間交流逐漸進入主流社會,部分國家 已將中醫藥納入國家管理框架,中醫藥立法環境改善,法律地位提高。可以這么說,中醫藥國際化依然面對文化差異、技術壁壘、自身保障措施有待加強等眾多難 題,但中醫藥國際化的步子越邁越大、越邁越穩,發展前景和潛力巨大。
何亞非強調,明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百年目標的開局之年。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貫徹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發 展新理念,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中國與世界已經結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中醫藥國際化正逢其時,需要緊密結合國家的發展戰略,緊緊配合國家建 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全球伙伴關系的大國外交思想,實現中國發展與中醫藥國際化的“雙贏”。
2015年出臺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規劃明確提出要與沿線國家“擴大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隨后,國務院頒布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 (2015—2020年)》進一步提出中醫藥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影響力,中醫藥國際化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新的發展機 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很多有使用中醫藥或傳統醫藥的歷史,注重傳統醫學在醫療和保健方面的作用。2014年,中國中藥產品出口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達19.4億美元,占中國中藥產品出口總額54%,進口6億美元,占中藥產品進口總額57.5%,分別比十年前增長了3.97 倍和5.61倍。同時,“一帶一路”特別是“一路”沿線正是海外僑胞的主要傳統聚居地,經濟、科技、文化、宣傳等領域僑務資源十分豐富,為中醫藥國際化奠 定了良好的基礎。
何亞非最后強調,展望未來,我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我相信,中醫藥國際化與僑務工作的緊密結合將大大拓展和拓寬中醫藥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國務院僑辦在為僑服務和為國家發展大局服務這“兩個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的魅力,與有關方面加強協作、緊密配合,持續深入推進中醫關懷計劃,推動中 醫藥的國際化進程,以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