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2/22 0:00:00 來源:
未知
中國生物科技公司掀起了一波融資潮,凸顯在中國新興的生命科學行業,各家公司正在爭奪行業領導地位。人們也隨之發出疑問:中國多久以后能追趕上美國和歐洲,推出重磅藥物?
近幾周來,多家看起來前景光明的中國醫藥研發公司不顧股市動蕩,完成了融資或者準備融資。這是因為投資者對中國日益增強的醫療科研基礎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
自從上世紀70年代治療瘧疾的青蒿素問世以來,中國還沒有為全球市場研制出過一款新藥。青蒿素是一次突破,化學家屠呦呦因此在去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即便是青蒿素,也是直到上世紀90年代被瑞士的諾華(Novartis)商業化以后,才得到了廣泛應用。

然而,新一代的生物科技集團正在爭相研發下一款“中國制造”藥物。
本月,總部位于北京、從事抗癌藥研發的百濟神州(BeiGene)在納斯達克(Nasdaq)完成首次公開發行(IPO),融資1.584億美元。 香港李嘉誠(Li Ka-shing)支持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Hutchison China MediTech)日前也表示,正在推進赴紐約上市計劃。
兩家較老牌藥企,江蘇豪森醫藥(Hansoh)和先聲藥業(Simcere),據報道也計劃今年晚些時候赴香港IPO。這兩家公司都沒有回應記者的置評請求。
這波融資潮是中國制藥行業力求跨越廉價的仿制藥階段、轉向研制更高價值藥品的整體努力的一部分,這種努力符合中國政府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宏大抱負。

“中國的目標是,就像擁抱高鐵和半導體那樣擁抱生物科技,”總部位于臺灣的喜康生技(JHL Biotech)首席執行官喬石瑞(Racho Jordanov)說。“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抗生素出口國,未來沒有理由不會成為生物科技藥物的重要出口國。”喜康正在中國大陸興建一家制藥廠。
由于北京方面在醫藥科研上投入巨大,藥企可以利用的人才庫越來越大,而在西方受過教育的科研人員也紛紛回國,就是所謂的“海龜”。
《自然》(Nature)雜志數據顯示,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和其他因素來衡量,2012年至2014年,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增加了30%。在化學方面,中國已超過德國、日本、英國和法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科研強國。
“中國有明確的前進方向:它決心成為創新者,”英國制藥集團葛蘭素史克(GSK)上海研發中心的全球神經科學研究負責人Min Li說。
GSK是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數家跨國制藥企業之一,旨在利用中國日益增強的科研基礎,并針對中國市場研發藥物——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外國藥企也紛紛在研發領域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這些合作協議既有助于它們深入中國市場,也能幫助中國制藥行業發展。比如,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正在跟阿斯利康(AstraZeneca)與禮來(Eli Lilly)合作,而百濟神州與德國的默克(Merck)進行合作。
不久前,總部位于上海的生物科技公司再鼎醫藥(Zai Lab)宣布與韓國的韓美集團(Hanmi)達成一項協議,將針對中國市場研發一種治療肺癌藥物,并將其商業化。上月,再鼎醫藥從多家私人投資機構籌資1 億美元,出資人包括兩家美國大型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和奧博資本(OrbiMed)。
雖然再鼎醫藥目前與外國藥企合作,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杜瑩(Samantha Du)表示,再鼎醫藥有清晰的長遠目標。“我們要打造一家中國領軍企業,”她說。其他競爭對手包括總部位于沈陽的三生制藥(3SBio),以及在納斯達克 上市的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團(Cellular Biomedicine Group)。去年,三生制藥在香港IPO,融資7.11億美元。而在本月,西比曼從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Wuhan Dangdai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ies)獲得了4300萬美元投資。
最有名的中國年輕藥企之一并沒有自己研制藥物,而是為國內外藥企提供研發和制造方面的外包服務。無錫藥明康德(WuXi AppTec)去年從紐約證交所(NYSE)退市,被管理層以33億美元收購,由此完成了私有化。該公司計劃投資1.2億美元,在上海興建可容納800名 科學家的新研發和制造設施。
有很多懷疑人士指出,中國要追趕美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大多數藥企仍然把目光放在占國內市場90%份額的仿制藥這一塊。生物科技研發總體上仍然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在融資和資產規模方面比美國薄弱得多。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在臨床試驗監管方面行動緩慢,往往被認為是另一個障礙。
“政府正在盡力鼓勵提高研發能力,但是起點太低了,”諾華大中國區主席尹旭東稱,“我們將看到一些‘me-too藥物’作為中國特有藥品被研發出來。但是我們何時才能看到突破性藥品問世?這要求科研能力、財力以及戰略性思維。具備這些需要時間。”

阿斯利康全球產品組合及產品戰略執行副總裁盧克•米爾斯(Luke Miels)稱,隨著中國當局不斷簡化制度,監管環境正在改善。去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將投資數億美元,擴大自身與藥明康德合作在中國研發與生產藥品的能力。
米爾斯稱,在中國本土藥企加大投資的情況下,它們成為全球挑戰者將只是時間問題。“假如10年后中國成為醫藥方面重要的創新源頭,我不會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