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4/1 0:00:00 來源:
未知
18年前,還在襁褓中的馬超梅被親生父母遺棄在瀘州市古藺縣丹桂鎮金龍村一組馬付初家附近。當時,已經25歲的馬付初因身體的缺陷還未婚娶,于是他將馬超梅帶回家撫養,至今已經18年。
然而,命運捉弄,養父馬付初今年被診斷為尿毒癥,貧困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自從知道養父患病,馬超梅毅然向學校請假,獨自肩負起照顧養父的責任。她說:“18年前,是他堅持收養我,這些年我們父女相依為命,比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親,再困難我都要陪他到最后。”
出生遭棄 她慶幸遇到了養父
見 過馬超梅的人都說她是一個活潑外向的孩子,學習好,又很有禮貌,殊不知她有一段悲慘的生世。小時候的馬超梅總是問奶奶:“為什么我沒有媽媽?為什么爸爸耳 朵聽不見,也不能說話?”奶奶回答不出,只有背過頭去哽咽。漸漸懂事后的馬超梅得知,自己是“超生”出來被遺棄的孩子,但養父希望他能像梅花一樣堅韌,在 寒冷的冬天傲然挺立,“生下來就被遺棄,很不幸,但遇到我的養父,我覺得自己無比幸福。”馬超梅說。
馬超梅和養父馬付初
馬超梅告訴記者,養父馬付初今年43歲,是個聾啞人,且先天左腎缺失,命運讓沒有成家的養父遇到了她,“爸爸對我很好,家里有什么好的都給我留著,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
家里很窮 她邊學習邊打工賺錢
記者從馬超梅口中得知,原本家里有四口人,養父馬付初、舅舅馬付強、奶奶和自己。馬超梅說,最初自己被養父帶去上戶時,因養父是一名殘疾人,所以她的戶口只能落到舅舅馬付強的名下。但馬超梅心里深知,馬付初才是養育自己多年的父親。
這個普通的家庭并不富裕,奶奶的離世,舅舅的外出務工更是讓這個家庭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爸爸身體不好,不能在外面打工,只有在家里干些農活,鄉親四鄰偶爾會稍點吃的給我們,改善我們的生活。”馬超梅告訴記者。
病床上的馬付初
這么多年,養父馬付初一直沒有放棄讓馬超梅讀書,并時常比劃著告訴她:“不要擔心家里的困難,要好好學習,爭取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句話既是養父馬付初想對馬超梅說的,也是他自己心里多年的遺憾。
養父的教誨讓馬超梅時刻銘記在心,學習上她努力認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每學期期末,當自己從學校捧回獎狀時,馬超梅可以看到養父斑駁的臉上久違的笑容。
生活上,馬超梅一直與養父相依為命,堅強的她在同齡人享受生活時,選擇打工籌集第二學期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學校老師和校長知道她的情況后,時常邀請她到家里改善伙食,偶爾也會捎帶給她一些錢,讓她買學習用具。
原標題:瀘州18歲少女獨自照顧患重病養父 40萬醫藥費成攔路虎
養父患病 她堅守在病床前照顧
因養父馬付初是聾啞人,平時和馬超梅交流不多,僅有的交流只靠簡單的比劃。“他可能早就不舒服了,但是表達不出來,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哪里痛。”馬超梅告訴記者,每當這時,她的心里無比著急,多希望父親能說話,表達自己正承受的疼痛。
馬超梅說,養父每次身體不舒服,先是默默忍著,實在忍不住了就到村上的衛生院拿點應急的藥緩緩,直到下一次病情反復。
3月19日本是一個平常的日子,那天獨自在家的馬付初因身體不適暈倒在家門口,被鄰居發現后送往古藺縣人民醫院,經確診是尿毒癥晚期。“一查就是晚期,不知多久之前就痛得遭不住了,痛也說不出來,太可憐了。”將馬付初送往醫院的鄰居感慨道。
醫生告訴馬超梅,馬付初現在的病情最好的治療是等待腎源,爭取換腎,但初步預計醫藥費超過40萬元。無奈之下,馬超梅只能將父親接到村衛生院,因家里是五保戶,父親在這里可以接受有限的免費治療。
馬超梅告訴記者,養父現在的情況不是非常樂觀,但她會堅守在病床旁照顧他,“18年前,是他堅持收養我,這些年我們父女相依為命,比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親,再困難我都要陪他到最后。”
原標題:瀘州18歲少女獨自照顧患重病養父 40萬醫藥費成攔路虎
愛心匯聚 發動親友資助她家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馬超梅從小學起就在外打工,以減輕父親的壓力。上初中后,不少愛心人士很關注這位來自特殊家庭的孩子,來自古藺縣古藺鎮的李東林便是其中一位。
瀘 州新聞網記者了解到,李東林從2012年1月起,就向馬超梅捐贈每年2400元的學費。李東林說,當初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馬超梅家的情況后便決定對這 個孩子進行定向捐助,“成績好,有禮貌,很小就出來打工貼補家用,很自立,也懂得感恩。”李東林說,在自己與馬超梅的相處及學校的反饋來看,馬超梅是一個 對自己要求很高、生活很節約的人,“逢年過節,她(指馬超梅)也會給我打電話,問候我幾句,我很感動。”李東林說,這個孩子自覺,成績一直很優秀,校方經 常都在表揚她。
另一位愛心人士董澤榮則是在馬超梅的養父確診為尿毒癥后對她進行捐款的。董澤榮告訴記者,他已經發動身邊的朋友資助馬超梅,目前已籌集3000余元。
原標題:瀘州18歲少女獨自照顧患重病養父 40萬醫藥費成攔路虎
編后
命 運,是公平的。讓瀘州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走到了一起,相互依偎。本就先天缺陷的父親,用盡全力,將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棄嬰養育成人。18年的養育之恩,早已 消除了血緣的隔閡,在他們心中,對方都是自己不可替代的依靠。原本孱弱的啞父,用并不寬闊的肩膀,支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沒有語言的交流,也沒有正常 家庭的天倫之樂,困窘的生活讓這對父女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卻也甘之如飴。
命運,卻又是不公的。原本就風雨飄搖的家,卻迎來了更令人絕望的噩耗。一張尿毒癥晚期的通知單,讓這個支離破碎的家真正地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然 而,我們在感嘆他們不幸的同時,卻也為他們感到慶幸,無論是資助馬超梅學業的李東林,還是在養父確診為尿毒癥晚期后發動親友募捐的董澤榮,這一個個伸出援 手的愛心人士,讓這個苦難的家庭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病魔無情,人間有愛,“18年前,是他堅持收養我,這些年我們父女相依為命,比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親, 再困難我都要陪他到最后。”這是一個18歲少女的心聲。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是18年的養育之恩。我們在這個苦難的家庭里看到的是難得的人性光 輝,他們或許是生活的弱者,卻是真正的人生強者。
記者 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