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楊振東 特約通訊員 陳輝 文圖
專/家/簡/介/
侯士良,現年77歲,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臨床中藥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河南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中醫與中藥同源互根、不可分離
大河健康報中醫藥學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在人們的印象中,您是一位中藥學大家,看病也很“牛”,可謂“醫藥雙修”。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侯士良:我1959年考入河南中醫學院中藥系。1963年畢業后留校在中藥教研室任教。作為藥學人,我多次上山采藥,為了豐富、拓展專業知識, 我每天都學習到深夜,研讀歷代本草著作。其間,我立誓效法李時珍,力爭做一名出色的醫藥學家。后來,我又自學了中醫學的全部課程,研讀了許多中醫經典古 籍,同時跟師學習,積累了大量的醫療經驗和實踐技能。這為從事臨床看病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在長期的教學和臨床工作實踐中,我不斷積累醫療、藥學經驗和實踐技能,形成了較為鮮明的教學風格。我還首創“功能藥性理論”新內容補充到中藥學 教材之中,強調中藥理論是中藥的特征。同時大力倡導“醫藥結合”、開展醫藥兼通的傳承研究思路,主張按照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創新發展中醫藥。
記者:您曾指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必須“醫藥雙修”。這怎么理解呢?
侯士良:中醫藥學屬于一門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系統的、非線性科學。歷來人們認為中醫中藥是一家。《說文解字》釋“藥”為“治病草”,釋“醫”為“治病工”,二者在“治病”上緊密結合。
中醫與中藥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從源頭上同源互根,在發展中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沒有“醫”就無所謂“藥”,沒有“藥”就無所謂“醫”。中醫離開中藥,辨證論治就成為空談。沒有中醫,中藥也就失去了依托,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歷來就有“醫藥不分家”之說。
可是,當前社會業界嚴重存在“醫不知藥情,藥不知醫用”的現象和醫藥分離的傾向,這不適合對中醫藥的管理,也不利于中醫藥的發展。所以,中醫藥 只有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醫藥結合才是正確的道路。只有醫術高明,才能使藥物發揮最大效能。只有藥物精良,才能藥到病除,顯現中醫醫療水平。所以說,想成 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必須要醫藥雙修。
真正了解中藥,“毒藥”亦能治病
記者: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認為中藥療效降低了,原因何在?
侯士良:主要有四個原因。其一,藥物本身的性質(質量)改變了。我們知道,目前中藥材中70%是植物藥材,中醫用藥材講“地道”,并強調非其時 不采,非其地不用。野生的植物藥材在不斷減少,種植的植物藥材增多,而由于人為因素,種植的藥材療效降低了。其二,中藥專業人才不足,乏人、乏術現象嚴 重。由于人們認為中藥人員的地位較低,所以出現專業人員的缺失,而非專業人員在調劑、炮制等各方面難免出現失誤,最終影響療效。其三,醫生對中藥心中不 明,用藥不準,直接影響療效。其四,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對中醫藥產生偏見,認為中醫藥不科學,在思想上對藥效有抵觸。
事實上,中醫藥是科學的,只是我們對它的宣傳和認識不足。只要我們能夠了解中藥的真正性能,好好地利用它,它會在治療上帶來神奇的療效。比如全 國名老中醫李可,重用附子這味藥,研發了“破格救心湯”,專門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重證,療效突出非凡,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節約了醫療成本。而附子這味 藥是烏頭的子根,劇毒,許多人不知其藥性,斷不敢使用它,致使該藥成了藥柜上的擺設。然而李可正是利用了該藥的毒性來治療急性危證,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 陰,起死回生。
記者:普通老百姓應該掌握哪些中藥知識,才不至于用錯藥或受騙?
侯士良:首先我們要糾正“中藥無毒”的思想。其實很多中藥是有毒的,如藥性記載之大毒、劇毒、常毒、小毒、微毒等。所以,我們用藥要慎重。另外市面上推銷的保健品不能代替藥物治療使用,需在醫藥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才能使用。大家平時可以多看些中藥科普資料。
記者:有群眾想靠種植中藥材致富。對此,您有何建議?
侯士良:人們認為種植藥材是發家致富的較好途徑??墒怯袝r候,靠種植藥材并非能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因為藥材的價格波動較大,藥農很難掌握。另 外,大部分藥材是多年生植物,生長周期長,種植時價格高,到收獲時價格難免會急轉直下,不能保證穩定收入。例如,早些年前,河南某地區形成了種植芍藥熱, 到收獲時價格極低,導致大量的芍藥堆積,最后大部分都浪費了。所以,要想靠種植藥材獲得經濟效益,不僅要有可靠的市場銷售信息,而且還要具備對未來市場長 遠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避免希望落空、造成損失。
用對藥,才能治好疑難雜癥
記者:在遣方用藥上,與其他醫生相比,您有什么獨到之處呢?
侯士良:我掌握了醫藥結合的理論,在用藥上,根據藥性特點,可以隨機應變、隨證加減,同時在煎藥、服用方法上下功夫,讓中藥的療效充分發揮出來。
其實,中醫藥在給人們治病方面是有很大潛力的,只是我們很多時候不懂中藥的真實藥性,致使藥效沒有發揮出來而已。中藥品種繁多,內容豐富又變化多端,不易掌握。作為醫生,不下真功夫是很難融會貫通的,一知半解是遠遠不夠的。
記者:您擅長治療什么疾?。磕芊衽e幾個病例?
侯士良:我主要擅長治療乳腺病、結腸炎、腦積水等內外婦兒疑難雜癥。僅舉三個例子吧。
病例一:治療乳腺病 我曾收治一位37歲患乳癖?。慈橄僭錾┑膹埮浚p乳疼痛不適3年余,最近兩月病情加重,疼痛部位呈游走性,生氣或月經前癥狀明顯。我仔細檢查后分 析:乳房是足厥陰肝經循行之處,該女子應該是因肝郁氣滯所致。應給予疏肝理氣、調達氣機兼以散結止痛方藥治療。我給她開了十服中藥,并加工成粗粉,再分成 30份,每日一份,煮散口服,一日三次。一月后復診,基本痊愈。
乳腺增生這種病,非一日生成,治療也非如感冒發燒般可幾日而愈,需有時日進行調治,所以我用“煮散”這種劑型,節省藥材,降低藥費,又方便患者長期久服,提高治療效果
病例二:治療結腸炎 41歲的李女士患潰瘍性結腸炎12年,幾年前逐漸加重,反復出現腹瀉、膿血便,一天多達20余次,極度乏力,消瘦,貧血,精神倦怠,奄奄一息,由家屬推著 輪椅來找我看病。我仔細檢查,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腸澼)。應給予清熱涼血、利濕解毒、化腐生肌方藥治療。遂給予大黃15g、白及粉4g、地榆15g、錫類 散0.3g、云南白藥粉1g,共五服中藥,水煎后灌腸。治療3次后,效果明顯,膿血便次數減至每日一次,量亦明顯減少。后囑繼續給予保留灌腸。治療一個月 后,病人痊愈。
我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使藥液直達病所,大大提高藥物利用度,藥效明顯提高,而且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藥物的毒副作用
病例三:治療腦積水 2001年,光山縣一對夫婦因無錢給孩子治病最終選擇了“棄嬰”,后被媒體曝光。我主動與媒體記者聯系,最后了解到,該患者是一個1歲11個月大的小女 孩,患了重度交通性腦積水。頭顱大,發育遲緩,肢體消瘦,大拇指伸不開,坐不穩,下肢無力,不會站和走路。我與患兒家屬商量,他們最后同意了我為孩子免費 治療。經用中藥內服、外用相結合,一個月為一個療程,堅持治療4個月左右,小兒就會走路和上下樓了,智力、視力均與正常孩子無異,最終恢復了健康。截至目 前,經隨訪,小女孩已讀中學,仍身體健康。
腦積水,中醫稱之為“解顱”,為醫學難治之病。我認為:使腦中之積水去之有路是治療的第一步。所以,我思索創立了經鼻給藥的“通竅導水法”,即 通過鼻腔與腦室之間的通路,使多余之水得以從鼻中排出。再配合補腎益髓健腦、行氣活血化瘀,開竅通絡利水之藥,使水道通、運行暢,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水積之 因。二者相輔相成,療效顯著,為中醫藥治療腦積水另辟蹊徑,為腦積水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