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北京市昌平區(qū)回龍觀東大街附近,來自廣西桂平的何女士頭戴面罩,當街扮演“蜘蛛俠”,舉牌求路人拍照,為身患噬血細胞綜合征的5歲半兒子小威(化名)籌錢治療,身旁紙板上寫著求助信,引來路人駐足圍觀。(6月16日《京華時報》)
新聞中的何女士,為了救自己的兒子,的確是豁出去了,竟然當街扮演“蜘蛛俠”。每每看到這樣的報道,哪怕明明知道人家是炒作,也很心碎。因為一些家庭的救人方式,已經日益奇葩了。
比如在云南,就曾出現(xiàn)過“火熏救女”的事情,最終也是為了求關注求捐助;而前不久在南京,一位母親在兒童節(jié)偷東西被抓被報道,才讓救助孩子事件有了新的進展……再加上各種“以身相許”的救人事跡,弱者求助的方式,已經越來越花樣翻新了。
類似的案例越來越多,這的確很殘酷,也很現(xiàn)實,但更多的,還是無奈。不過,隨著類似事件越來越多,通過這樣或怪異或奇葩的方式來求救,其獲救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低了。
畢竟,公眾都會有審丑疲勞,任何事情一旦被重復多次,就很難吸引社會的關注,這是自然而然的邏輯。也就是說,通過“奇葩方式求關注”求救,不是每一次都會被關注,也不是每一次都會被報道,其中的幸運兒,終究只是極少數,多數的人,仍然是無力又無奈。
源于此,審視母親扮“蜘蛛俠”事件,就應該有更加深入的視角。此次,因為有媒體的關注與報道,“蜘蛛俠”母親的兒子的后續(xù)醫(yī)療費用,可能不是問題。但更多類似的家庭呢?他們怎么辦?
這就是說,一切還得從制度上去找原因。比如,醫(yī)療保障系統(tǒng)能不能再完善些?補償標準能不能再高點?再比如,社會慈善機構何在?不是有慈善系統(tǒng)嗎,關鍵時刻不能“隱身”啊?這背后,慈善救助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以及醫(yī)療保障涵蓋不夠廣等問題,都是值得審視的。
因而,母親扮“蜘蛛俠”,必須讓醫(yī)保與慈善來當接盤俠,這才是審視此事的終點。當然,完善制度,建立一攬子工程,也是應有之義。比如,對因病致貧家 庭,應有必要的摸底程序,保持信息的公開,讓慈善機構能夠準備掌握信息。同時,對于特殊疾病或特殊家庭,醫(yī)療保障機構等,也應有“特事特辦”的程序。
簡而言之,只有醫(yī)保與慈善能隨時當好“接盤俠”的角色,類似母親扮“蜘蛛俠”一般的無奈求助才會減少,也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龍敏飛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yè)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lián)系,聯(lián)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