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7/27 0:00:00 來源:
未知
2010年是連鎖藥店最賺錢的時代,但很快過去;2014年網絡賣藥的電商平臺瘋狂生長,但效果不佳;2016年紛紛謀求融資上市,但資本投資熱情日漸消弭。
擺在深圳市都市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都市醫藥”)面前只有兩條路:擁抱資本,并購擴張;尋求靠山,被并購。
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都市醫藥創始人張觀英覺得她錯過了連鎖藥店三個黃金時期:2010年的連鎖經營,連鎖藥店最賺錢的時代已過去;2014年的電商平臺,面臨第三方醫藥電商瘋狂生長、殘酷競爭;2016年意欲融資、上市,偏偏資本投資熱情日漸消弭。
“藥店的發展經歷了最初的粗獷管理,到打價格戰,到專業化、連鎖經營,再到現在的醫療服務屬性增強,向慢病管理延伸是必然的,”張觀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都市醫藥已有一定實力,想借助資本把體量做大,做上下游整合,不然會被別人追趕、超越,甚至淘汰。”
在90分鐘的專訪過程中,張觀英多次表達了融資訴求。她向記者獨家透露,因為延了一期報表,原定今年5月沖刺新三板的計劃改為8月,“現在一切準備就緒了。”
進入2016年,上市成為醫藥零售行業的熱門詞匯。A股除了已經上市的一心堂、老百姓、益豐藥房三巨頭外,廣東大參林也在不久前披露了IPO。今年在新三板掛牌的則有易心堂、聚豐堂等,華巨藥房、襄元堂等也發布了公開轉讓說明書。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原嘉事堂連鎖藥店總經理周立認為:“三家連鎖藥店的上市,使得藥店人對資本的接受度提高了。目前行業集中度提升、醫藥 分家給連鎖藥店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帶來新一輪洗牌,大家都在比速度。要在短期內形成規模效應離不開資本的力量,未來共享資源和抱團合作也是趨勢。”
小連鎖生存空間壓縮
“我們現在要‘快’一點。”談起掛牌上市的初衷,張觀英言談間略顯急切。
十多年來,醫藥零售市場的“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現象不曾間斷。與醫藥行業其他細分市場一樣,零售市場最初也曾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行政審批、區域保護、醫保定點限額等。不過,那也是藥店最暴利的年代,毛利率可超過50%。
“1990年到2000年連鎖藥店的日子最好過,當時開藥店需要行政審批,有段時間還規定只有醫藥公司才能開藥店,所以進入者較少。后來市場逐步放開,有的企業迅速做大,有的面臨行業洗牌。”張觀英回憶。
分水嶺出現在1995年,連鎖經營模式逐步盛行,各省市陸續有藥店邁出連鎖化第一步。
同時,政策東風也眷顧醫藥零售市場,“鼓勵跨地區連鎖經營”、《藥店法》、非處方藥法規、醫保報銷藥品目錄制訂等政策先后落地,壁壘高筑的行業圍墻逐步打破。自此,醫藥零售市場迎來了投資、擴張的第一波熱潮。
“跨區域開店一般會水土不服。每個省市的市場環境、管理方式不同,包括醫保、準入審批等,費時又費力,”周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地區的藥店市場也迅速飽和,尤其是核心地段,連鎖藥店要快速進駐新的市場,并購是一大選擇。”
張觀英的創業也是從這段時間開始,當了兩年臨床醫生的她決心轉型從商,在深圳花費20萬開了第一家藥店。直到2010年,在擴大到第5家門店的時候,張觀英成立了現在的都市醫藥,正式開啟連鎖、品牌化經營。
艱難的是,彼時醫藥零售行業的競爭已十分激烈,盈利空間日漸壓縮。完成前期資本積累的行業龍頭,有的已經成功上市,例如海王星辰2007年登陸紐交所;有的啟動股改意欲沖刺A股連鎖藥店第一股,例如老百姓、一心堂。并購擴張由此愈演愈烈。
“并購評判的標準主要是地段,地段好但經營差的標的是最理想的,也是大家爭搶的重點?,F在并購價格炒得有點高,收購方太多了,藥店議價能力較 強,”即便如此,連鎖藥店還是得靠并購擴張,實現規?;越档统杀?,張觀英說:“藥店目前的生態是營收高、利潤低,人工、租金、物流等成本很高,線上的推 廣成本也不小。深圳租金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十年成本就翻了一番。”
商務部發布的《2015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全國前百位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平均利潤率為3.6%,比上年下降0.5%;扣除不可比因素,平均毛利率為24.8%,比上年下降1.1%。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藥品零售連鎖企業4981家,零售單體藥店24.32萬家,零售藥店門店總數44.81萬家。另外,2015 年全國前百位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銷售總額為956億元,占同期藥品零售市場銷售總額的28.8%,同比增長0.7%。“集中度雖有所提高,但整體來看仍然較 低”。
由于體量小、資金少,“少區域、多網點”成為都市醫藥的最后一張王牌。
目前,都市醫藥旗下有直營藥店19家,集中分布在深圳寶安區和南山區。根據張觀英的規劃,都市醫藥還將增加20家直營店,并通過并購、加盟的方式扎根深圳。
張觀英認為:“扎根區域管理成本會低一點,也可以快速形成品牌知名度。相比較大型連鎖,小連鎖的優勢在于效率高,也不一定要通過并購的方式,可以控股、合作。目前都市醫藥的電商做得比較好,這個剛好是傳統藥店的短板,可以互補。”
+醫療服務轉型
都市醫藥進軍醫藥電商,實屬無奈之舉。
“我們本想在一年內成立50到100家直營店,但深圳出了個‘飽和度’政策,部分飽和度高的區域不讓開藥店了。我們不得不向線上轉移。”張觀英說。
短短一年,電商業務很快有了起色。自2014年上線電商平臺以來,都市醫藥在天貓已積累100萬會員,排名第15,并在京東排名第5,在深圳市醫藥電商排名第二、增長排名第一。
2014年也是醫藥電商爆發的元年,醫藥零售為數不多的上市公司都高調進軍電商。其中,一心堂發布《電商業務發展規劃》,未來兩年計劃投資 1.2億元,涉及電商、CRM、物流系統升級等多個項目建設;嘉事堂對零售板塊增資擴股,將斥資數億元用于電商項目;港股上市公司金天醫藥集團也開設了網 上藥店。
也是在這一年,資本大舉侵入醫藥電商。珍誠醫藥融資2.71億元;健一網、七樂康皆獲得3億元融資;中醫藥上市公司太安堂以4億元左右收購康愛多100%股權;創下當時最高紀錄的是1藥網,獲得4.5億元C輪融資。
張觀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傳統藥店人做電商是比較難的,他們習慣賺廠商的差價,一般不愿依照互聯網的玩法舍棄利潤。有的雖舍棄利潤但 效果不佳,因為缺乏與消費者互動的經驗和思維,用戶粘性不高。而互聯網講究快,很多大型連鎖藥店在速度和效率上無法跟上,這就給了第三方平臺機會。”
周立則表示:“藥店做電商的優勢就在于線下網點布局,網售處方藥沒有放開,電商成績都不明顯,需要在線下做增值服務。”
周立的另一個身份是深圳海富泰隆健康產業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從嘉事堂“出走”后,他將自己定位為醫藥零售行業轉型的推動者,連接藥品批發和終端醫療服務、實現連鎖藥店的服務化轉型,早已成為行業共識。
為此,老百姓大藥房試點建設了9家“高血壓·糖尿病健康生活館”,以高血壓危險分級管理和糖尿病并發癥預防為核心開展慢病管理;益豐藥房非公開 發行籌資建設O2O健康云服務平臺,通過建立健康檔案管理滿足會員的在線健康咨詢、輕問診、慢病管理、病友交流等,并在大中型門店開始試點開設中西醫綜合 門診部;一心堂則牽手健康之路,通過健康之路旗下的小薇問藥探索構建“醫+藥”融合的商業模式。
第三方醫藥電商亦頻頻觸及醫療服務。比如七樂康打造七樂康醫生、互聯網醫院;1藥網自建易診平臺,并牽手廣東省網絡醫院;健客網則推出移動醫療APP“健客醫生”。
延伸上下游服務必然要燒錢。
今年6月,都市醫藥的線上網絡雛形初成,連接了上游的第三方藥品采購、中游的線下藥店和醫藥電商、終端的家庭醫生服務平臺。2015年都市醫藥 的營業收入為1.9億元,比2014年的3700萬元增長了513%。但其2015年凈利潤僅為600萬元,比2014年的300萬元翻了一番。
“搭建平臺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與更多有分銷意愿的人合作,采購量比較大,在價格方面就有談判優勢,”張觀英直言,“電商現在對營收的貢獻還比較小,健康管理對藥店來說是大勢所趨。我們已經往慢病管理方面做了延伸,最終要實現家庭醫生過渡。”
對此,周立分析認為:“醫藥零售競爭比較充分,但是不可能完全市場化,所以還要看政策的情況。但未來的場景是以預防為主,連鎖藥店只能是先行布局,這是個長期的投入,消費者教育的周期和成本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