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9/6 0:00:00 來源:
未知
9月4日,當克雷格·梅洛教授來到惠州羅浮山參加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時,葛洪博物館正要舉行開館儀式。作為一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自從2006年獲獎以來,他多次造訪中國,但這是他距離中醫藥文化最近的一次。
跟 隨著入場參觀的人流,梅洛教授走走停停,最后在一個陶器展品面前停了下來。那是一種用來盛中藥的器皿,“太讓人驚訝了,這些手工藝品過了1000多年,看 起來還是完好無損的樣子!”梅洛看起來很羨慕葛洪,盡管他并不確定葛洪在幾歲來到羅浮山,又在多大年紀逝去,“葛洪一定是一個非常有好奇心的年輕人,能在 這樣的地方終老,他很幸運”。
在葛洪博物館里聽到的故事讓梅洛一直念念不忘。在第二天的演講中,他再一次贊揚葛洪,“葛洪是一位中醫大師和真正的科學家,在那個年代他的確處于科技前沿”,說完不忘開玩笑,“如果他活到現在,可能會對基因技術很感興趣”。
在 傳統中醫藥領域,“葛洪”大概是最難被抹去的名字。這位生活在2000年前古老中國的醫藥學家,起初以道學和煉丹為志,最后竟摸索出眾多中草藥的療效,從 此以治病救人為業。另一位來到羅浮山的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沙爾菲,和葛洪一樣在人生旅途上曾發生過重大轉向。真正成為化學領域的研究者以 前,他在哈佛大學從數學專業轉到生物化學專業,還選修過法律、喜劇和俄羅斯文學的課程。畢業后他待業在家,窩在父母的服裝店賣衣服,也做過老師。經歷了如 此種種以后,他才機緣巧合地回到哈佛重新念書,到他取得博士學位時,這種充滿不確定的生活已經持續了近10年。
“真正做出科學研究成果的人不是站在臺上的人,而是那些默默無聞的研究人員”,沙爾菲站在臺上說,他很看重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在他看來,中醫就是一種基礎醫學,中醫的知識和智慧是幾千年積累的結晶。
在 對中醫藥的一片贊譽聲中,阿龍·切哈諾沃顯得尤其冷靜,“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實際上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疾病是根本無法預測和預防的”,他在5日 的講演中如是說。這位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近來格外關注“個體化醫療”,這是一種新型醫療方向,通過基因技術把人們區分成完全不同的生物學意義 上的個體,從而為個體預測、預防和治療疾病。
但現代醫療技術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切哈諾沃認為這就是中醫可以發揮作用的機會,“中醫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科學,中醫和西醫可以很好地融合來對抗新型疾病”。
在 此次參會的四位諾獎得主中,獲得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哈拉爾德·楚爾·豪森是和中醫藥有過最親密接觸的人。上一次到中國的時候,有人送給他一 種茶,實際上是中草藥。藥煮好了,他嗅一嗅,“那可不好聞”,但對方熱情似火,他只好勉為其難地喝了一點,那幾乎成了他的噩夢,“真是刻骨銘心的難喝 啊!”豪森回憶著,不由得打了個冷顫。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