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9/9 0:00:00 來源:
未知
(原標題:為何“黃連”被看作清熱代表?(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相傳很久以前,四川有個老中醫,收了一個名字叫黃連的徒弟,這個徒弟心地善良,勤勞憨厚。
有 一年春天,老中醫的小女兒佩佩姑娘外出踏青,帶回來了一種開綠色小花的野草,十分好看。小徒弟便幫她把這小草種在了藥園里。他每天給藥園的中藥上肥澆水, 也給那野花澆上一份。第二年夏天,老醫生外出給人治病,一個多月沒回家。沒想到,他的小女兒生了一種奇怪的病,一天天地消瘦。老醫生的幾位好友醫生用了各 種辦法,也沒有治好小姑娘的病。小徒弟想,小姑娘帶回來的綠色野花草,在園中長得如此茂盛,應該用它試一下。于是他拔下這種小草熬水,讓小姑娘喝下。說來 奇怪,小姑娘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兩次,病居然全好了。姑娘對小徒弟說:“這肯定是一味好藥材,就是味道太苦了點。”那小徒弟聽后黯然道: “也許和我的命一樣苦吧!” 不久,小徒弟上山采藥,不慎墜入山崖。從此,下落不明。為了紀念這個徒弟,老醫生便把這味具有清熱解毒,味極苦的野花藥材, 取名為“黃連”。
俗語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黃連又名“味連、川連、雞爪連”,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涼、 濕潤之處,屬毛莨科黃連屬。作為一種常用中藥,黃連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因其根莖呈連珠狀而色黃,所以稱之為“黃連”,其味入口極苦。黃連性味 “苦,寒”,無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苦”,主泄、燥濕、堅陰之功,有清瀉火熱,泄降氣逆,通瀉大便,瀉火存陰的作用;“寒”與“苦”作用 類似。依據“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治療原則,黃連普遍應用于熱性病當中。
黃連可清熱燥濕,用于濕熱下痢、痞滿、嘔吐、泄瀉;也可瀉火 解毒,用于胃火牙痛、消渴、肝火脅痛、心火煩躁不寐、神昏譫語、吐衄下血、癰腫瘡毒、耳目腫痛。不同炮制方法的黃連,效用亦有所不同,生用長于瀉火解毒燥 濕,清心與大腸火;酒炒可以引藥上行,并可以緩和苦寒之性;姜汁及吳茱萸炒,則辛開苦降,緩和其苦寒害胃之性,并增強降逆止嘔作用;豬膽汁炒,長于瀉肝膽 火。
黃芩、黃連和黃柏雖然都屬清熱降火藥,但黃芩偏于清上焦火,黃連偏于清中焦火,而黃柏則偏于清下焦火。根據其各自的特點,臨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時常選黃芩,遇有胃炎時常選黃連,遇有大腸及膀胱濕熱火盛時可選黃柏治療。
我們常把黃連與半夏配伍,可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黃連之苦降,可消痰濕所生之熱;半夏之辛開,能理痰濕之壅結,除熱中之濕。二藥為伍,辛開苦降。調腸胃、理氣機。用于痰熱互結或濕熱中阻所致之胸脘脹滿,心下痞悶,嘔逆欲吐,咳嗽痰粘,腸鳴泄瀉,腹部脹痛等病癥。
黃 連配肉桂,肉桂辛甘,大熱。入腎、脾、心、肝經。可溫中補陽,散寒止痛。黃連、肉桂為伍,出自《韓氏醫通》,因可使水火既濟,陰陽交泰,故有交泰丸之名。 其中黃連善清心熱,瀉心火;肉桂長于和心血,還可溫腎水,使之上濟于心,并能引火歸元。二藥為伍,寒熱并用,有上瀉心火,下溫腎水,交通心腎之妙,治心腎 不交之心煩,失眠等病癥。心火旺黃連量偏大,腎水寒肉桂量宜增。
黃連配吳茱萸,黃連善清瀉胃熱,胃火降則其氣自和,配辛熱之吳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氣條達,郁結得開;二者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三者取其下氣之用,以和胃降逆;四者可引領黃連入肝經。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二藥合用,共收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效。
總之,黃連作為清熱藥的代表,在臨床中應用廣泛。針對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證型,準確把握黃連的用法劑量可發揮其最正確的功效。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