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11/11 0:00:00 來源:
未知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萬靈桂,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紅色, 產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茯苓的生長環境很有特點,是抱著松樹根生長的。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早年間,老百姓中流傳著很多關于茯苓的傳說,據說茯苓是種很神秘的東西,如果松樹根上有茯苓,那么松樹上一定會有寄生草本的菟絲子。六味地黃丸的創始人,也是中醫兒科的創始人,宋朝的名醫錢乙患有風濕病,他就是用茯苓來給自己治療的。他讓自己的親戚到東山上去采茯苓,找到菟絲子以后,用火燒,燒到菟絲子的根部的時候,就一定能挖出茯苓來。
茯苓味甘、淡、性平,古人稱其為“四時神藥”,因為它的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茯苓也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茯苓還能養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茯苓的最大藥用價值是滲濕利尿,但加工品種眾多,藥效亦有所偏重,如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濕熱。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濕健脾。所以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傳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年少時體弱多病,夏天因為脾胃弱而飲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則因為肺腎氣虛而經常感冒、咳嗽。請了許多大夫,服了許多藥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蘇轍過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學習養生之道,練習導引氣功,經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后,他便專心研究起藥物、養生來,并寫了《服茯苓賦并引》一文。文中寫道: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顏如處子,神止氣定。
早在我國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作養生佳品,王公大臣們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清宮中,慈禧長年讓御廚為她制作茯苓餅,她容顏嬌美也與常食茯苓有關。其藥用價值最好的當屬云南出產的茯苓,稱為云苓。
曾經有研究者把能夠搜集到的中醫方劑做過統計,結果發現,歷代的中醫方子里,用得最多的一味藥就是茯苓,這說明茯苓是為廣大醫家所重視的一味藥。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