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2月7日報道,在國務院新聞辦6日舉行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發布會上,有記者就“中醫有可能毀在中藥上”這一說法向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求證。王國強回答:“這句話確實不是危言聳聽!”表示說,這句話不是孤立的講,主要是講中藥的質量問題、中藥的資源可持續問題將會對中醫的發展帶來影響。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生命健康的戰略性資源。近年來,中藥產業迅猛發展,《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顯示,2015年中藥工業總產值7866億元,占醫藥產業規模的28.55%,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也顯示出巨大的海外市場發展潛力。
我國雖是中藥材生產大國,但并不是中藥產業強國,突出表征和關鍵因素是,中藥質量問題。數據表明,我國中藥產值已接近整個醫藥產業的三分之一,成規模栽培中藥材超過200種。但根據一份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2016年上半年對1500多批藥品的檢查報告,90%以上質量不合格的藥品是中藥。中藥質量的突出問題,不僅損害了中藥產業和中藥消費者的利益,也折射了中藥資源的危機。
中醫中藥,尤其講究“道地藥材”這個前提。道地藥材是在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生產的藥材,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采收加工都有講究。但當下,這些都在被異化和改變著。一是,野生中藥資源的無序采挖,造成不少藥用植物瀕臨滅絕。據《中國植物紅皮書》,398種瀕危植物中,藥用植物達168種,占到了42%。以利用野生植物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藥中有100多種資源量急劇下降,人參、杜仲、天麻、黃連等野生個體瀕臨滅絕。
二是,多以技術水平有限的散戶種植為主的種植方式,不僅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更大的負影響是,野生變家種,盲目栽培引種,不適當連作,以及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中藥材品種衰退、自毒化,產量降低、品質變差,大大降低了中藥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響到中藥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從質量標準體系看,中藥種植管理以及加工制造仍缺乏高要求、較全面的的質量標準體系。中藥材標準體系主要集中在產地環境的土壤大氣,產品質量及其檢驗環節上。目前尚缺乏常用中藥有害物質殘留的檢測技術規范、限量標準和相關數據庫,對可能的污染源進行全面分析監控能力還比較弱。因此,需要建構和完善涵蓋種植、加工乃至產品制造諸環節的全過程質量控制的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