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3/1 0:00:00 來源:
未知
原料藥價格上漲、更加嚴格的質量監管政策、環保令甚至稅收政策的從嚴,將共同推高藥企成本,2017年,藥品價格上調是大概率事件,斷貨風險越來越大。
“自去年起,部分藥品的原材料價格已開始上調。”2月27日,湖北一藥企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然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卻沒有顯現在實際銷售端,絕大部分藥品并未漲價,甚至一些藥品的成本價已超過零售價,出現價格倒掛現象。
今年來,行業內部對藥品漲價的預期更加強烈,“目前,雖然很少有藥企提出漲價,但幾乎每個來公司洽談新一輪合作的藥企都提及將要漲價的可能性。”湖北另一家藥品流通企業負責人也如此表示。
形成這種預期的主要原因是當下正在推行的藥品一致性評價規定、嚴格的質量監管、營改增,甚至環保政策的出臺,“這些政策的陸續推進,某種程度上推高了藥企成本,因而帶來漲價預期。”上述醫藥流通企業負責人認為,后續可能會改寫醫藥產業格局。
然而,政府當前的政策思路又是控制藥價上漲,藥企成本攀升推高藥價,終端零售漲價受限,似乎成了一個待解的難題。
暫時未漲的終端藥品市場
位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附近的武漢市福安堂藥房里,營業員正在清點貨品,“自去年5月稅收政策變動后,不少藥品的價格的確有所提高。”該藥房的的營業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比如,一些治療感冒、發燒、腹瀉之類的常見藥藥價有所提高,一般漲幅為每盒幾毛錢到幾塊錢,但大部分藥品的價格沒有變化。
不過,在生產環節,不少原料藥價格已開始上調。
上述藥企負責人給記者出示的一張“倒掛品種明細”顯示,截至目前,共計41種藥品出現價格倒掛,其中一種人血白蛋白的購進價為450元,而其掛網價為378元,成為倒掛價差最大的藥品單品。此外,一種名為艾斯奧美拉唑鎂腸溶片的藥品,倒掛價差也達到了10元。
藥價倒掛的主要原因是原料藥漲價,去年兩會上就有代表提出,原料藥壟斷是造成藥品價格上漲的主因,如治療心臟病的地高辛片,曾猛漲10倍。
倒掛也造成一些廉價救命藥陸續退出了市場。
山東塞克塞斯藥業集團的臨床監查專員張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常用的廉價藥如甘草片、紅霉素軟膏、牙周靈、葡萄糖酸鈣片、撲爾敏等,價格低、利潤薄,如果原材料再漲價,此類廉價藥根本無盈利空間,只能被迫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則是成分相似的進口藥或高價藥。廉價救命藥的退市使得此類藥品供不應求,一些本就不便宜的替代藥品更加搶手,價格會只增不減。
“就目前來看,價格總體還是持穩,波動不大。”武漢市一家愛爾康大藥房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悉,該公司近期的一些藥品在小幅漲價的同時,另一些藥品也有降價銷售。
“從今年洽談合作的藥企來看,雖然當前藥品價格尚未上漲,但漲價的說法比較多。”上述流通藥企負責人表示,后期存在漲價的可能性。
漲價動力
漲價預期來自藥企不斷推高的成本,除原材料上漲外,2017年將面臨多種漲價動因。
2016年5月1日,我國全面推進“營改增”。從長遠看,“營改增”似乎可以降低醫藥企業成本,但中國的現實是,“營改增”必然帶來稅收嚴查。這意味著,醫藥流通企業將增加成本,這一差價有可能體現在終端藥品定價中。
記者從武漢市福安堂藥房處也獲得證實,從去年5月稅收政策變動后,不少藥品的價格確有提高。
越發嚴格的質量監管,也將推高藥企成本。
去年1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評審中心發布《關于對已上市藥品生產工藝信息登記模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規定,對生產工藝與申報不一致又不能完成充分研究驗證的產品,立即停產。
之前,很多中小甚至大型藥企為節約成本,存在私自簡化生產流程、篡改生產工藝等不合規行為,預計會有大批藥企在檢查下暴露出來。
此外,去年7月,新修改的《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文中簡稱“新版GSP”) 正式實施,“按照新版GSP的要求,無論是藥品倉庫還是辦公場所,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企業來說,投入成本有的需要高達幾千萬元。”上述藥企負責人表示,比如,以前相對便宜的煤炭能源要求被天然氣取代,企業若要合規持續經營,這部分成本必須支出,而對比2015年,公司2016年的成本至少上漲了20%。
正在推進中的藥品一致性評價,也是推高藥企成本的又一因素。“按規定必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占比雖然不大,但即使對這一小部分藥品,企業也需支付大量管理費用。”上述流通藥企負責人表示。
最后,環保令的推行已經進入倒計時。
去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石家莊因環保問題關停石藥、華北制藥等知名藥企的新聞還歷歷在目。預計高昂的環保成本下,還會有大批不達標企業暫時停產。“環保令和排污許可制的出臺很有可能會提升藥企的生產成本。為了使生產流程符合環保要求,企業就需要改進工藝或是購買先進的環保設備,若這筆花銷較多,就一定會在出廠藥價上有所體現”,湖北省醫藥商業協會秘書長余凱雄說道,目前,雖然距離實施還有一段時間,但環保整治必須有一個過渡,醫藥企業在2017年或必須做好提前規劃與準備。不過,當前醫改的總體原則是控制藥價。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醫藥工業收入和利潤增速分別為9.7%和13.9%,對比2015年分別提升0.6和1個百分點。招商證券統計了2016年國內醫藥上市公司的業績預告情況,預測2016年國內醫藥上市公司整體凈利潤增速為20%左右。
“對比以往,藥企的利潤空間略有回升,但隨著各類成本疊加,后續藥企的持續性盈利問題也將是一個行業話題。”上述醫藥流通企業負責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