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的漢方(中藥沖劑)在日本、韓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大受歡迎,大柴胡湯、葛根湯等經方產品,作為家備用藥或饋贈禮品甚至在國際上也成為熱潮。反觀國內,我國的經方顆粒劑產業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中醫經方的“內冷外熱”,已引起我國中醫產學研從業者高度關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此提出建議,呼吁加快推進中醫經方復方顆粒劑產業化。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胡剛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推進經方顆粒劑產業化迫在眉睫。“如果我國在經方制劑的研究開發上再不急起直追,而任憑國外企業大肆開發搶占市場的話,我國將來極有可能成為‘洋中藥’的消費大國,后果不堪設想。”
單煎合用不等同于復方合煎
中藥配方顆粒概念源自國外,是指將單味中藥材炮制加工后,經現代工藝提取、濃縮、干燥制成的顆粒劑。
我國大陸濃縮顆粒起步較晚,1990年代初才開始研制,而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早在 1970 年代便嘗試探索。
相比于以根、莖、葉、花、果實等直接入藥煎煮的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劑即沖即服,具有攜帶方便、劑量明確、便于保管、不易變質等一系列優點。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其便捷性受到患者的青睞,市場需求巨大。據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胡剛介紹,2006-2015年,中藥配方顆粒劑全國銷售額年均復合增速高達48.84%,遠高于同期中藥飲片26.7%的增長率。根據對我國六大中藥配方顆粒企業的銷售數據統計,2015年我國中藥配方顆粒劑銷售額為81.75億元。有證券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醫在醫療市場的地位與日俱增,其市場未來將達百億級規模,有望成為下一片藍海。
然而,與此同時,作為中藥飲片的替代品進入市場后,中藥配方顆粒的有效性卻一直備受爭議。
中醫學術界普遍認為,中藥復方的藥理作用并非是單味藥材有效成分的簡單疊加,它還包括在煎煮過程中藥物成分間發生的吸附、沉淀、增溶、助溶等過程而引起的成分含量的改變,以及藥物成分間水解、氧化、還原作用產生的新化合物。特別是有些處方通過群藥合煎可使藥效成分增溶而增效,還可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促進某些溶出成分的相互作用。
“從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使用中藥配方顆粒的實踐來看,中藥復方合煎與單煎合用在療效上是有差別的。”胡剛表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研發和推廣以中醫經典名方為依據的中藥復方共煎提取顆粒劑。”
胡剛認為,中藥復方共煎提取顆粒劑不僅完全保留了配方顆粒所具備的優點,同時還保證了中藥復方共煎的基本原則,符合中藥處方臨床使用習慣。
經方“好用不貴”
一邊是中醫藥發展的大勢和市場蘊含的巨大需求,而另一邊,政策支持、企業參與、院校協作的模式似乎已逐漸清晰起來。
作為中醫藥領域的根本大法,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醫藥法》明確指出,鼓勵生產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復方藥劑。同時,這些來源于古典經典名方的復方制劑,可以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這也就意味著,將會有一批中成藥申報新藥無需臨床試驗。
在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深耕中醫藥領域多年的江蘇康緣集團董事長肖偉看來,《中醫藥法》從國家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藥的重要地位、發展方針和扶持措施,對解決多年來制約中醫藥發展的問題作出了制度安排。
但相關的配套政策落地工作還需要盡快推進。
胡剛建議,關于推動中醫經方復方顆粒劑產業化,第一步便是要明確規范中醫經方復方顆粒劑處方目錄。也就是根據中醫古代典籍篩選一批臨床長期應用實踐、療效確切、適應癥清晰、具有明顯優勢的經典名方,作為中醫經方復方顆粒劑開發、生產和使用的基本依據。同時,盡快開展中醫經方復方顆粒劑的開發、生產、管理和使用的研究,鼓勵一部分有條件的制藥企業成為經方復方顆粒劑的研發基地,進行臨床試點試用,積累經驗后大規模推廣等。全國人大代表肖偉認為,由于受現行注冊法規的制約,這些經典名方需要漫長的注冊審批時間,民眾的日常保健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他因此建議對于市場上廣受歡迎的經典名方補益類產品,應盡快簡化注冊審批手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應快速推動《中醫藥法》相應藥品注冊管理辦法配套落地的工作。
此外,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也被認為是推廣經方的一個關鍵。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際知名經方專家黃煌也認為,現在許多高校對中醫藥的學習,往往聚焦于艱難晦澀且龐雜的理論知識,給中醫披上很多層神秘的面紗,而并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切入口,“這讓許多有志于中醫藥事業的年輕人學的很痛苦而又不知所謂,到最后干脆就放棄了中醫藥”。
2016年10月,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成立,黃煌為首任院長。黃煌說,“經方學院的成立就是要揭開中醫所謂的神秘的面紗,改革高校的中醫藥學習。”更大的意義則在于,通過推廣經方,讓老百姓知道經方,自己就可以用經方來治些小病,“藏方于民、還方于民”,然后在國際市場上與日本等國爭奪話語權。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