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3/29 0:00:00 來源:
未知
7月1日起,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綜合性法律《中醫藥法》將正式實施。中醫藥專家呼吁,加快制定配套政策細則——
政策機制不完善,資源總量不足,基層發展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繼承不足、創新不夠等,是我省中醫藥正面臨的形勢。“雖然中藥資源全國排名第六,但由于種種原因,中醫藥發展水平與服務能力,離百姓期盼仍有較大差距。 ”在省衛計委副主任、省中醫局局長董明培看來,《中醫藥法》的出臺,對于我省中醫藥發展將起里程碑式推動作用,希望相關配套政策盡快出臺。
強調尊重中醫藥自身規律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中西醫并重的方針落實不到位,中醫藥發展面臨以西律中、中醫西化、中藥西管、特色淡化、優勢弱化等瓶頸。“中醫藥以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思想,強調辨證論治,注重個性化。而西醫以分析還原論為指導思想,強調規范標準,注重標準化。中醫和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不能按照同一種標準進行管理。 ”董明培說。
據了解,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專門針對中醫藥的只有《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和《中醫藥條例》。 “不只是立法層次低、分散、針對性不強,關鍵是中醫西管、中藥西治,適用于西藥的法律條例不僅保護不了中醫藥,反而束縛了其發展。 ”省中醫院副書記劉健認為。
正因此,中醫產業近幾年呈現萎縮現象。從全國范圍看,不少綜合性三甲醫院里沒有單獨的中醫科室,或只有門診而無病房。省政協調研組對阜陽、亳州兩地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中醫院普遍存在傳統中醫特色不明顯、綜合醫院中醫科室薄弱的現象,如太和縣中醫院雖是三甲中醫院,但中醫收入低于西醫收入;亳州市中醫院的中醫藥使用率只有15%至20%。
“中醫藥立法,能夠將中醫事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來,從而保障并規范其發展。 ”讓董明培欣慰的是,《中醫藥法》明確提出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發展中醫藥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 “立法在五個方面實現了突破,即從政策扶持到法律保障,解決了‘人治’的不確定因素;從問題導向到制度創新,解決科學發展的路徑問題;從以西律中到中西并重,解決了‘兩條腿走路’的問題;從部門管理到行業之力,解決了發展理念問題;從傳統醫學到大健康共識,解決了中醫藥發展空間問題。 ”
民間中醫藥有多個“利好”
“尊重中醫藥發展規律,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在中醫醫師準入、中藥管理等方面的突破性意義尤其重大。 ”劉健認為。
我國現行中醫師管理依據的還是1999年出臺的《執業醫師法》。據此,中醫師需要4年以上醫學院校學歷方能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其考試內容一般是西醫內容。“中醫教育不同于西醫教育,‘師承’是其最大特點,很多人是通過師帶徒、家族內部傳承的方式學習中醫知識的。”據劉健介紹,許多活躍在基層、確有一技之長的民間中醫只有中學文化,一輩子診療治病,卻無法通過考試取得醫師資格,只能淪為非法行醫。這一人群,在全國至少有15萬人,“事實上,廣大農村是中醫藥服務的‘主戰場’,民間從來不乏高明的醫生,他們在中醫學中的力量不可忽視”。
“對于上述問題,《中醫藥法》有了巨大突破。 ”劉健表示,新規對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多年實踐確有專長的人員,開辟了通過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獲得中醫醫師資格的新途徑,并簡化行業準入手續,民間“郎中”取得中醫醫師資格后,到相關主管部門備案即可開辦中醫診所等執業活動,這對于壯大基層中醫藥服務隊伍、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單方制劑難”一直是制約中醫發展的一個瓶頸。 “自古以來,丸散膏丹和湯藥都是中醫用來治療疾病不可或缺的劑型。要求所有臨床中使用的中藥制劑,全部取得批準文號,對各級中醫院來說壓力巨大,對個人開辦的診所更是難以跨越的‘門檻’。 ”采訪中,多位中醫藥界專家表示。
按照現行的醫療衛生管理辦法,制劑的審批必須經過研究、實驗、審核等多個程序。一個制劑品種從研制、申報到批準生產至少需要三五年時間,費用多、周期長、難度大。而一個縣級以上醫療機構按照GMP標準建立一個制劑室,需要投入800萬元至1000萬元。 “大部分醫院和個人無力承擔,這直接導致近年來臨床重要制劑產品種類的嚴重萎縮、許多驗方失傳。”劉健認為,新法實施后,中藥制劑將由“申報注冊制”,改為到相關藥品管理部門備案的“備案制”,這將有效提高制劑研制的靈活性和及時性,大大降低研制成本,促進傳統制劑的發展。
完善細則是當務之急
作為一名從事臨床工作近30年的“老中醫”,劉健坦言“有了新法,腰板兒更直、更有底氣了”。中醫藥發展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更加有法可依,社會對中醫行業的認可度也會更高。此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也已相繼發布,這凸顯出中醫藥事業迎來新機遇,步入新的發展時期。他同時表示,中醫藥發展中的種種困境,僅靠一部法律還不足以藥到病除。國家立法是中醫藥法治化的表現,但實際執行中,具體的配套政策同樣重要,要及時出臺執行細則、強化執行力度。采訪中,多位專家呼吁,現行政策、法律法規中有不少與新法相悖的內容,要盡快進行全面系統的清理,不符合新法的內容要及時廢止和修改。“扶持發展與行業監管并重,這一點非常重要。 ”劉健認為,首先要加強對執業范圍和執業資質的監管。隨著執業“備案制”的執行,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和中醫診所都將增多,其間難免會有渾水摸魚者,因此,強化考核、嚴格執法尤為重要,如何引導中醫診所良性競爭也需要主管部門高度關注。其次要強化對中藥材的來源、質量、流通、儲存等進行全過程監管。當前,中藥材標準化種植落實仍不到位,農藥化肥使用不科學等現象仍較嚴重,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現象屢禁不止,因此,亟須細化落實《中醫藥法》的相關規定,促進中藥產業“種好藥、產好藥、造好藥”,為百姓健康提供安全有效的中醫藥。
劉健認為,行業內部要理性、客觀看待《中醫藥法》,不能求全責備。雖然新法難以對所有問題給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所有中醫人都要學好、用好、傳播好這部法律,共同推動它不斷完善。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