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6/13 0:00:00 來源:
未知
拆分醫療器械板塊上市讓復星醫藥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收購有了更好的資本平臺。復星醫藥最新公告稱,復星醫藥非全資附屬子公司Sisram Medical Ltd(以下簡稱“Sisram”)計劃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對復星醫藥來說,Sisram上市更大意義在于“建立獨立的直接融資平臺,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復星醫藥表示,Sisram上市完成后,將會進一步加大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并購。不過,復星醫藥的醫療器械業務多為并購所得,在營業能力上仍有待考驗。
分拆上市
復星醫藥早有將醫療器械板塊分拆上市的想法。按此次上市計劃,發售Sisram股票規模將不少于總股本的25%,其中包括由Sisram發行的新Sisram股份及可能由Sisram現有股東出售的老股。此外,承銷商將獲授不超過15%的超額配股權。上市后,Sisram將繼續為復星醫藥的控股子公司。
復星醫藥于2013年在以色列成立Sisram,同年5月,Sisram收購以色列公司Alma Lasers并將該公司作為主要資產和業務。Sisram及控股子公司Alma Lasers專注于設計、開發、生產及銷售能量源治療系統(包括激光、強脈沖光、紅外線、射頻、超聲波為能量來源的醫療設備)以供醫療美學美容及微創治療中使用。在收購Alma時,復星醫藥曾表示,自收購54個月實現Alma單獨上市,即2017年末。
資料顯示,復星醫藥主要分為醫藥工業、醫藥商業、醫療服務、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四大板塊。其中,醫藥工業是復星醫藥主體平臺,醫藥商業主要以國藥控股為主打平臺,現將Sisram拆分上市,將成為復星系的醫療器械平臺。按照復星醫藥慣例和對該平臺的規劃,Sisram上市完成后將會進一步加大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并購。
2017年1月,復星醫藥任命劉毅為副總裁。資料顯示,劉毅此前是復星醫藥醫療器械事業部首席技術官,曾在國家食藥監總局器械司和北京市醫療器械檢驗所長期工作。這一人事任命被業內普遍解讀為復星醫藥將加大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投資和部署。
復星醫藥表示,此次將Sisram分拆上市主要是為旗下產業鏈完整且運營良好的子公司提供資金保障;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技術研究及新產品開發、市場擴張及品牌推廣等。
打造醫美器械平臺
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成為復星醫藥增速較快的業務板塊。2016年,復星醫藥營業收入146.29億元,同比增長16.02%,凈利潤28.06億元,同比增長14.05%。其中,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實現業務收入26.64億元,同比增長18.17%。復星醫藥醫療器械業務主要包括牙科產品(自有產品和代理業務)、輸血及手術耗材、醫療美容器械、外科手術產品。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業務。通過早期與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溝通洽談,復星醫藥旗下醫療器械代理平臺——美中互利醫療成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中國經銷商。2016年12月,雙方在上海注資1億美元成立合資企業,復星醫藥持股40%,共同開發肺癌早期診斷及治療機器人產品。
牙科是復星醫藥最先進入的醫療器械領域。復星醫藥2002年成立復星牙科事業部,主要代理德國BEGO、荷蘭VERTX、丹麥3shape(口內掃描系列)、美國Stratsys等品牌。
復星醫藥此次將Sisram拆分上市或將專注打造醫美器械平臺。Sisram是能量源醫療美容器械供應商,向全球80個國家、地區直接或分銷醫療美容器械,主要產品為無創醫療美容、微創醫療美容、服務及其他。
財報數據顯示,復星醫藥2016年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營業收入26.6億元,同比增長18.17%;利潤3.2億元,同比增長18.51%。醫學診斷與醫療器械板塊分為制造與代理,Sisram為器械制造業務子公司,截至2015年12月末,Sisram凈資產僅占復星醫藥合并報表凈資產的0.64%,凈利潤比例為1.13%。業內有分析認為,Sisram上市更大的意義在于建立獨立的直接融資平臺,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
并購存有風險
醫療器械行業高度細分及碎片化,導致融資并購及整合成為增長重要手段。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敦力推進并購戰略,從起搏器拓展至脊柱產品、心臟支架、胰島素、手術器械等共進行50多起并購,并在大部分細分市場保持優勢。
據BCG發布的醫療技術報告顯示,國內的微創成立于1998年,銷售藥物洗脫支架和其他心血管耗材。2014年初,微創以2.9億美元并購美國Wright Medical公司的人工關節業務,規模擴至原先3倍,2016年上半年營收近1.99億美元。復星醫藥在2016年財報中表示,公司將以現有境外企業為平臺,大力拓展與境外企業的合作業務以及尋求國內外優秀器械企業的投資機會和高端醫療器械的引進,實現醫療器械業務的規模增長。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海外收購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趨勢,在提升業績的同時擴展公司業務,但依然面臨難題。“將海外資產收購后如何進行與國內資產的完美結合是企業收購海外資產后非常重要的一步,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本身存在管理機制上的不同,很難將兩個企業融入到一起。”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 郭秀娟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