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的抗癌形勢,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孫彩珍近日發文認為,癌癥發病率逐年上升,與現代人不良生活習慣關系很大。因此,在預防上,只要改變這種不良生活習慣,就有可能避免癌癥的發生。至于治療,她認為,中醫藥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抗癌,怎么可以沒有中醫藥?”
有些癌是“作”出來的
孫彩珍認為:“生活習慣對于癌癥的發生與否,有著重要的意義。有些癌,是吃出來的,如愛吃紅肉;有些癌,是自己 作 出來的,如常熬夜;有些癌,則是自己無法規避的,如家族史。”研究表明,有10種人易患癌:
吃燙食、喝燙水。愛吃燙食的人,食道癌、胃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他人。
常熬夜。“晚上燈光所產生的光線會減少抑制腫瘤的褪黑激素分泌。打亂正常作息也會損傷免疫系統,不利于癌細胞的清除。”孫彩珍說。
憋小便。孫彩珍認為,尿中的毒素不斷刺激膀胱壁,就有可能誘發膀胱癌。
高密度脂蛋白過低。雖然膽固醇水平過高有害健康,但是過低也不是好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2.8毫摩爾/每升,患淋巴瘤和白血病的風險會增加。
愛吃紅肉。吃紅肉多的,患直腸癌的幾率比吃紅肉少的高2倍,患結腸癌的幾率也高出40%。
吸煙者。
嗜酒者。
其他3種人,則是“無法選擇”的:父母得癌癥;夫妻中有一人患癌者。雖然癌癥不會傳染,但夫妻生活方式相似,容易受到相同致癌因素的影響;個子太高。
在10類人之外,孫彩珍根據自己的臨床研究,認為應該增加兩類人:肥胖者和情緒不良、易生氣者。
有了病兆千萬拖不得
“一旦發生癌癥或出現病兆,一定要快速行動,千萬拖不得。”孫彩珍批評有些人的“拖拉風格”。“比如,得了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肝炎、宮頸糜爛等疾病,這些病就是我們常說的 癌前病變 ,可有些人就是不重視,拖著不處理,結果,有的就發展成了癌癥。”
得了癌癥怎么辦?孫彩珍說,幾乎所有的權威專家,都認為中醫藥治癌有其獨特優勢,且重要性日益提高。她說,中醫藥治療癌癥,起碼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點:具有較強的整體觀。中醫由于從整體觀念出發,實施辨證論治,既考慮了局部的治療,又采取行之有效的解郁、排毒、軟堅等方法,對于改善癌癥病人的局部癥狀和全身狀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彌補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的不足,既能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又能加強放、化療的效果,也有助于防止癌癥復發;不影響勞動力,應用中醫中藥治療后,很多病人在局部狀況好轉的同時,全身狀況也得到改善。“從我們臨床上的情況看,中醫在治療癌癥轉移上具有一定優勢。比如肺癌骨轉移,一般病人吃藥時間比較長。通過現代的影像學CT檢查、ECT檢查、磁共振檢查,可以看到服用中藥后腫塊的變化。”
中醫是怎么消腫塊的
據孫彩珍介紹,中醫消腫塊基本上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3個月,打基礎,主要是解郁、排毒、祛痰、軟化、活血,重在排毒;第二步,3個月,解郁、排毒、軟化、活血,重在軟化;第三步,即第7個月開始,解郁、排毒、軟化、活血、消瘤。“中醫認為,腫瘤病人都有郁證,而解郁是治療腫瘤病的一把金鑰匙,不解郁,這氣滯就解決不了,所以中醫往往會選用能解郁的中藥。”孫彩珍介紹,如果說解郁是把金鑰匙,把門打開后,要做的就是基礎的治療工作——活血通絡。活血可以通經絡,活血可以破瘀。腫瘤實質上是人體的排毒系統不行了,毒氣不能正常排出體外,所以必須通過通經絡、通腸道、通竅(包括開汗孔),將體內之毒排出體外。
當然,腫塊堅硬,光用活血破瘀的藥,還是無法攻散消除的。怎么辦?“軟化腫塊是有可能的。祖國醫藥就是厲害,光是軟堅散結的藥物,就有好幾種。有的病人經過幾個月治療,如果長在頸部等體表的腫塊,手摸上去有明顯變軟,那么,這就值得讓人高興了。”孫彩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