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9/27 0:00:00 來源:
未知
9月26日訊 制藥公司將采取什么措施來減輕藥物定價帶來的負擔?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闡述了制藥公司所面臨的定價格局、緊張局面和定價難題。
該報告顯示,美國在處方藥上每年人均支出為1112美元,居全球首位,比位居第二的鄰國加拿大高出大約1/3(772美元),德國(741美元)、法國(646美元)和西班牙(547美元)分列3、4、5名。
處方藥人均支出的增速并沒有明顯放緩的跡象。根據這則報告,2012-2015年,美國品牌處方藥價格的增長率達到了兩位數,2016年的漲幅超過了9%。
可變因素太多,對于藥物定價來說,不大可能存在明確、簡便、快捷的解決方案。在服用最新藥物和支付的藥物價格之間權衡一下,便知定價的難處所在:政府目前擁有仍在執行的保險計劃,制藥商推出昂貴的突破性藥物,有關折扣的辯論仍在持續,現有藥物的價格在上漲,患者更加廣泛地面對自付費和共付費增長后的藥物價格。
近些年來,盡管辯論已經非常公開化,但是在美國藥品定價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藥物的花費是一個熱門的政治話題,僅僅在2003-2004年期間,大約有45個相關議案提交到國會。在專利懸崖期間,更加便宜的仿制藥涌入市場,藥物開支減少,定價困難得到緩解。
但是在2013年,開創性新藥的推出和現有藥物價格的上漲促使藥物開支有所增加,隨之定價丑聞接踵而至:從圖靈制藥(Turing Pharmaceuticals)和馬丁·什克雷利(Martin Shkreli)將達拉匹林(Daraprim)的價格大幅抬高,到瓦蘭特(Valeant)不斷地實施買進藥物并抬高價格的行動,再到邁蘭(Mylan)抬高EpiPen價格的事件等等。
不久前醫藥行業顧問鮑勃·歐利希(Bob Ehrlich)針對定價問題是否會繼續存在下去做出了回應。在博客“DTC視角”中,歐利希寫道,“目前看來,醫療保健費用高昂之責很可能會落在大家都稱心如意的替罪羊——制藥公司身上。大家都知道,如果那些牟取暴利的制藥商以稍微高于成本價出售救命藥的話,那么醫療保健的費用將會大大降低。”
歐利希直言,國會中多數人都知道,這一情況并非屬實,但是又能如何呢?這聽起來是合理的,而且會為醫療保健價格談判、藥品再進口、縮短專利期限、限制討厭的DTC廣告提供支持。
責任編輯:曹靜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