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7/11/22 0:00:00 來源:
未知
“北大醫藥切割腫瘤醫院公司、梳理公司債務、注銷貿易公司等是對歷史遺留問題的切割,而非經營性的。”
11月14日下午,北大醫藥召開2017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了與重慶和生藥業資產轉讓等議案。在股東大會上,北大醫藥新掌門人宋金松也就此前熱議的,出售北京北大醫療腫瘤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腫瘤醫院公司”)41%股權事宜做了解釋。
據北大醫藥董秘在深交所互動易表述,腫瘤醫院公司業務經營處于培育期,在短期內預計較難實現盈利。“北大醫藥未來將結合自身資源情況,仍會在醫藥、醫療等相關領域拓展業務機會。”
除上述梳理債務、轉讓股權外,不久前,北大醫藥注銷了全資子公司上海方正拓康貿易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方正拓康(香港)貿易有限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經歷過“代持案”與管理層大換血后,北大醫藥一系列舉措改革意味明顯。
“切割腫瘤醫院公司是整體決策,北大醫藥更多的是解決一些非經營性的歷史遺留問題而做出的決定。而且醫療投資回報周期長,經歷過變革的北大醫藥,也需要更多資金補充。”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
北大醫藥再調整
北大醫藥2017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簽署<北大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重慶和生藥業有限公司之資產轉讓協議的補充協議>的關聯交易議案》等議案。
對于轉讓重慶和生藥業資產,北大醫藥解釋稱,這將更有利于梳理公司間的債務關系。而此次交易也屬于關聯交易,北大醫療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和西南合成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為關聯股東。
資料顯示,重慶和生藥業成立于2015年5月,系北大醫藥的全資子公司,主要負責承接麻柳制造基地建設,整個項目擬投資6.36億,主要用于化學合成原料藥、中間體及其他醫藥產品的生產線、配套設施建設等。
實際上,這是繼北大醫藥人事巨變、股權代持案落地、出售北京腫瘤公司股權后,北大醫藥又一梳理動作,也被認為是新任董事長的戰略變革。在8月29日,北大醫藥召開第八屆董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履新北大醫藥董事長的宋金松表態稱:“請給我一些時間,我將創造一個全新的北大醫藥。”
在宋金松履新北大醫藥董事長當日,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注銷全資子公司上海方正拓康貿易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方正拓康(香港)貿易有限公司的議案》。
2014年11月2日到11月3日,北大醫藥昔日第三大股東政泉控股連發五則公告,涉及深交所、上市公司北大醫藥的詢問函,向重慶證監局的舉報信等,指控北大方正集團CEO李友等人通過政泉控股代持,減持北大醫藥股票,并從中獲利。
因此,北大醫藥從2014年12月12日晚起便發布“股票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暫停上市風險”的公告,一直持續到2016年12月13日,不完全統計平均每月一次,共計25次。
此外今年來,北大醫藥也一直處于人事頻繁變動中,1月6日證券事務代表方芳辭職;2月董事黃平辭職;8月8日,北大醫藥公告原董事長趙永凱、董事楊驍辭職等。
“震蕩后的北大醫藥需要調整,尤其是之前代持案遲遲沒有落地,北大醫藥錯過了很多資本風口期。”上述業內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北大醫藥有進一步融資意向,但這個過程可能會有點長。”
腫瘤醫院公司再成焦點
在北大醫藥和宋金松的一系列動作中,剝離腫瘤醫院公司始終是投資者關注的熱點。一位長期關注北大醫藥的投資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11月14日下午股東大會上,仍有參會股東對北大醫藥剝離腫瘤醫院公司的事情提出質疑。
2014年,北大醫藥牽手北大腫瘤醫院成立北大醫療腫瘤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被寄予厚望。當時,北大醫藥高管表示,上市公司在腫瘤治療業務的發展都會通過合資公司去做。但約3年后,腫瘤醫院公司走到了被出售的地步。
實際上,10月25日晚間,北大醫藥發布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參股公司腫瘤醫院公司41%股權公告時,投資者則紛紛質疑。有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易上向北大醫藥喊話:原料藥剝離、腫瘤醫院公司剝離,公司再繼續剝下去,感覺快成空殼了,總應該裝點優質資源進去吧?
“對此,11月15日,北大醫藥人士回應稱:“公司并沒有所謂的空殼現象,工作人員辦公都很正常。三季度報表也顯示是一個向好盈利的狀況,而且這兩年實現了扭虧。剝離原料藥,是因為原料藥是持久虧損狀態,剝離的腫瘤醫院公司也是如此。”
北大醫藥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營收16.2億元,同比增加20.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946.2萬元,同比增加96.73%。
而未經審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腫瘤醫院公司資產總額6904萬元,負債總額3598萬元,凈資產總額4795萬元,今年上半年,腫瘤醫院公司虧損1276萬元。去年全年虧損了3757萬元。
據北大醫藥董秘表述,腫瘤醫院公司自成立以來,業務經營處于培育期,與公司對該業務的預期有一定差距,且在短期內預計較難實現盈利,為聚焦優勢資源,增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因此公司決定出售持有的腫瘤醫院公司股權。
“腫瘤醫院長期看基本都會賺錢,因為中國腫瘤人數處于增長狀態,而且花費非常高,但醫療屬性決定短期回報沒那么快。若出現問題更多是涉及經營問題、內部管理問題等。”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則認為,北大醫藥做出切割腫瘤醫院公司、梳理公司債務、注銷貿易公司等是整體決策,對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切割,而非經營性的。
“現在資本圈的一個風向是,寧可收購也不自建。資本已經不再像前幾年一樣熱衷自建醫院,因為都已經清晰認識到醫療資產是個慢活,不是能很快出現金流的領域,而且毛利率都很低。”該資深人士表示,從資產配置而言,北大醫藥的選擇是合理的,而且北大醫藥目前對現金流的需求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