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1/9 0:00:00 來源:
未知
2017年的最后兩個月,恒瑞醫藥市值沖破兩千億,成為中國第一家市值過兩千億的制藥企業。
在中國醫藥產業過去長期發展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產業和公司本身的因素,在資本市場里沒有出現過一千億市值的公司。直到2016年12月31日,恒瑞醫藥成為第二家突破千億市值的藥企時,中國制藥企業千億市值之路真正意義上正式拉開。
當兩個月前,資本界、醫藥產業界還在分析究竟需要三年還是五年,恒瑞才能突破兩千億市值時,恒瑞醫藥出乎意料的在2017年歲末悄無聲息地突破兩千億市值。
直到上周五(1月5日)雖然有些許回落,停留在1981億。但,從資本市場來說,中國有了第一家沖破兩千億市值的制藥企業。
在恒瑞醫藥市值出現大幅變動的同時,中國千億市值藥企也在不斷變化、更迭。上海萊士跌破千億市值,華大基因短暫沖破后持續回落。
而復星醫藥在上周四,則成為中國醫藥市值排名第二的企業,為1082億。
在資本市場,千億市值藥企從6家變為5家,再變為4家,幾乎是今年醫藥行業最大的變化之一,方圓資本董事總經理呂明方認為,或者說,這是一個標志性的開始。因為,這對于產業來說,非常具有指標意義。
10年前,富豪榜上排名靠前的是房地產,現在是互聯網,有人預測,下一個10年或許將是醫藥。
市值更迭
2017年7月份,在一場醫藥產業論壇上,醫藥高管們談論恒瑞醫藥將是第一個沖破兩千億市值的藥企,當“究竟是需要三年還是五年”的爭論還在余音繞梁時,恒瑞醫藥已經沖破2000億。
2017年12月23日,恒瑞醫藥總經理周云曙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當問及如何看待業界對于市值的預期時,周云曙回答:“抱歉,我們再度沖破2000億了。”
這一天,恒瑞醫藥在A股的市值為2006億。上周五回落1981億(5日)。而恒瑞醫藥首次沖破兩千億市值是在2017年11月3日,也是市值最高峰,達2027億元。之后,處于震蕩期。
恒瑞醫藥是中國本土制藥企業,以研發創新為主,業界評價為是中國第一家專注于且開始實現自主研發的民營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排名第一,在創新藥領域已經形成自己的強項,包括腫瘤、代謝性疾病、手術用藥等等。
恒瑞醫藥總經理周云曙稱,市場更看重的可能是恒瑞的創新能力以及它的產品線,就是研發以及恒瑞的市場轉化能力,再加上國家最近出臺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創新藥的政策。周云曙個人認為,應該是這兩方面形成了一個合力。實際上從恒瑞醫藥角度來講,半年前,還沒有什么核心,即本質上的轉變。半年后一系列方案承托了市值快速躍進的恒瑞,恒瑞醫藥的市值比過去一年翻了一倍。
雖然目前恒瑞醫藥是醫藥資本市場的一哥位置。但事實上,其并非第一個突破千億市值的藥企。
中國A股市場中第一家沖破千億市值的藥企是上海萊士。上海萊士是一家血液制品 企業,其擁有中國核心的血站資源,醫藥界眾多人士羨慕創始人文藝青年鄭躍文的戰略眼光。但惋惜的是后續的科研實力太弱。
2017年6月13日,上海萊士的市值為 1007億。千億市值的4家企業中,卻已排名第四,到1月4日,上海萊士以市值975億跌出千億市值序列。
1月5日,云南白藥重回千億市值。
關于云南白藥的晉級,市場也未曾預料到這么快。2017年,云南白藥經歷了混改,產業乃至資本界似乎嗅到了更多希望。
6月13日,康美藥業的市值接近1099億。然而到2017年12月23日,1078億,排名第三。而取代者復星醫藥此時的市值為1134億,6月13日時,復星醫藥的市值僅僅為792億。且復星醫藥成為醫藥市場年漲幅最高的公司,達89%。
康美藥業,是一家以中藥飲片發家,中藥為軸心的全產業鏈企業。
關于復星醫藥的迅猛增幅,平安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復星醫藥產業整合進入收獲期。依托生物藥平臺復宏漢霖成為單抗研發龍頭;收購印度制藥企業GlandPharm將進一步推進在研發創新及仿制藥出口等方面的國際化步伐;全球領先的激光醫療美容器械供應商SISRAMMED在香港成功上市構建醫療器械海外融資和并購平臺;與CAR-T巨頭Kite成立復星凱特開啟CAR-T產品在中國產業化征程。此外,復星醫藥還不斷進行醫療機構布局,成為醫療服務領域的佼佼者……
此時的復星醫藥,經過20多年發展,業務已經覆蓋藥品制造與研發、醫療服務、醫學診斷與醫療器械、醫藥分銷與零售,已戰略性覆蓋醫療健康全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形成國內為數不多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沖破千億市值的還有第五家醫藥企業,即華大基因。2017年11月14日,華大基因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028億。隨后進入震蕩期,到1月4日,華大基因的市值跌入800億區間。
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公司已成為全球少數具備全產業鏈資源的多組學科學技術服務提供商和醫療服務運營商。
在2017年,千億市值乃至以上的藥企有6家,而目前保持這個地位有4家,上海萊士、華大基因暫時跌出。但這兩家企業因為其核心優勢,仍然被資本界高度關注著。
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王學海認為,近年來國際資本市場比較關注創業公司,不管是恒瑞醫藥,還是華大基因類企業,這些在國內做創新,研發類,生產類的企業,具有越來越雄厚的基石,這樣的一些純粹的靠自身創新、研發類成為優勢的企業都值得被非常關注。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今年是第一次投資者、產業者把目光聚焦在創新藥,創新企業上,認為中國的創新藥將來大有前途。反過來講,中國企業只有在創新藥上有突破,才有可能在未來競爭中有一席之地。
周云曙稱,公司內部更看重的是恒瑞的未來。他也認為,未來能夠沖上千億市值、兩千億市值的藥企,主要還是看企業在醫藥的核心,即創新能力加上自身的轉化能力。
爭奪醫藥一哥
今時,資本市場給給這些企業的股價和股數之間的關系乘出來一個市值,這實際上也是市場對一家企業的投票。那么投票背后,或許需要冷靜的思考,一個公司瞬間觸摸到兩千億、千億是不是標志一個企業的成功?
方圓資本董事總經理呂明方認為,這或許是兩件事。但確定的是有指標意義,標志著在中國大健康產業背景下開始出現了這樣一個千億醫藥市值公司的現象,這首先是好事,標志著中國制藥企業開始成長了。但也要客觀的評價,成長背后應該更關注什么,也就是說市場用腳投票投什么?
更多醫藥界人士認為,應該看兩個指標,第一行業地位,第二持續的競爭優勢。而這兩個指標中,產品和技術顯然是決定一個企業最持久的持續的價值。
一個企業的產品服務能力、技術的持續性、企業的自救能力,三者合一才能實現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
這一類企業如恒瑞醫藥,在業界有一種傳說,創始人“飄飄總”(孫飄揚)的發展思路特別簡單,即研發的新藥序列里,不放過一個漏網之魚,實現全品開發。
這一點,采訪中或已得到證實,恒瑞醫藥副總鄒建軍稱,藥物研發一直是醫藥企業的生命力,恒瑞醫藥有將近40個創新藥在臨床不同階段,包括臨床前階段。恒瑞醫藥要做的就是不斷加大創新藥物的投入,保證每年有兩到三個創新藥能夠上市。
疾病覆蓋領域則是風濕免疫、婦產科等。研發方向不斷會覆蓋現有的高發病種,包括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另外包括慢性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壓等等。此外,也會投入到目前還沒有非常理想的治療手段的疾病領域,其中已經有一個產品進入到臨床的三期,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還有潰瘍性結腸炎、早產等等,這些領域可能都是目前沒有特別理想的治療手段,而這也是恒瑞醫藥下一步研發投入一個非常主導的方向。
恒瑞醫藥創立之初,也是依靠仿制藥踢開市場的大門。而通過絕對優勢由一家民營企業轉變成為中國醫藥市場一哥,其從出生到今天僅僅用了21年。這21年中,恒瑞醫藥始持久地貫徹了飄飄總的一個目標,創新藥研發。
據一位藥企高管透露,恒瑞醫藥創始之初,飄飄總出國考察覺悟到,一定要做自己的創新藥,自己有了話語權才能把企業做得更大。如果單純依賴仿制藥、收購,成本太大,且恒心優勢不具有后發實力。事實上,那時的恒瑞醫藥還不是一家資金實力較強的企業。
考察回國后,飄飄總開始國內外招兵買馬,聚攏尖端技術型人才,并逐漸建立自己的科研基地。 現在的恒瑞堅持國際化和科技創新兩大戰略。而飄飄總的發展思路在隨后的發展中再度細化,研發創新藥的緯度是,押注科技前沿,不放過一個漏網之魚,全線開發。
從一個企業來說,事實上其有了創新,具有了核心產品優勢,即是自救根基最穩固的奠定。在服務能力方面,事實上,恒瑞醫藥到目前給臨床提供了非常好的治療方案和解決方案。這應該算作恒瑞醫藥的軟實力。
雖然今時的恒瑞醫藥市值接近2000億元,PE處于高位,達70多倍,但資本界乃至產業界仍然看好,認為具有持續價值。
第二把交椅
資本界將復星醫藥與上海萊士的市值發展模式歸為一類,即通過并購與資本的合力形成它不同于常規增長的增長方式。而上海萊士已經跌出千億市值序列,復星醫藥則晉升為醫藥市場二哥之位。
目前,復星醫藥主要有四個業務板塊,藥品、非藥品業務、醫療服務與國藥控股的流通業務。
呂明方認為,就復星醫藥與上海萊士,通過資本運作,市場給予高估值,全球醫藥市場來講都一樣。就全世界大公司的成長包括全球制藥企業15強20強,本質上都是靠并購成長,關鍵問題是他們的并購邏輯比中國企業更清晰。其次,更專注技術,更專注于領域聚焦。
而復星醫藥,市場普遍給出的一個判斷是并購中形成一個投資組合。
呂明方覺得,復星醫藥正在不斷優化聚焦,可能將來會聚焦在產品技術上,即制藥產品和技術方面,而會把其他業務逐步剝離。
復星醫藥總裁兼CEO吳以芳也曾對市場傳遞的信息稱要聚焦,而醫藥界對這一信號的理解是,通過并購通過資本的力量,最后形成它核心的業務和核心價值,這個邏輯可以成立,但需要時間去檢驗。
呂明芳認為,復星醫藥自身也看到了問題所在,所以要做減法,做減法的同時做深度,邏輯對,但這需要時間。
截止上周五,康美藥業以1065億市值排名第三,云南白藥以1063億市值排名第四。
資本界將這兩家企業歸為一類,即依靠中國特色優勢走出不同模式的成長型企業。
這兩家企業都以中藥為主。康美醫藥創始人馬興田以醫藥商業公司起家,而發跡則因囤積三七。在05年左右,馬興田在云南囤積了大量三七,或許是上天垂憐,囤積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三七暴漲,馬興田的收益翻了好幾倍。自此,馬興田和康美走上富裕的小康路,乃至逐漸憑借千億市值坐上中國醫藥市場三哥之位。
如果單以目前公開信息看,或許難以了解真正的康美。現時的康美已經不是一個涉足中藥飲片、倒賣中藥材的企業,而是中國最大的中藥飲片和中藥材大數據企業。發展之初,馬興田的戰略是,按照中國的地圖走一遍,即在中國范圍內廣種中藥材。今時看,其巧妙地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也控制了產業鏈條的上游。馬興田的另一個戰略是,在全國各地建立中藥材交易所。近些年,馬興田再度布局醫院、流通等板塊。目前,康美藥業事實上是一家以中藥為主的全產業鏈企業。
北京鼎臣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醫藥戰略規劃專家史立臣認為,隨著12月1號中醫館備案制的實施,中國會出現大量中醫館,這種情況下做飲片和藥材的企業會獲得巨大空間。
史立臣認為,或許中國第二家沖破兩千億市值的企業將是康美。
而云南白藥,在2017年中,伴隨著混改給產業和資本市場帶來了很多想象空間。
市場一直樂于調侃的是,做藥的去關愛女性了,云南白藥2017年推出了衛生巾。而其單品銷售額最高的云南白藥牙膏,據業界人士分析,2017年銷售額或將超60億,2016年是50億左右。這款牙膏幾乎支撐了云南白藥95%的利潤。
云南白藥作為一家百年以上品牌的老藥企,曾經有著強大的資源優勢,多位藥企高管羨慕的同時,也對國有企業形態的效率產生顧慮。
2017年6月6日云南白藥發布公告稱,白藥控股擬通過增資方式引入第三方戰略投資者江蘇魚躍,由江蘇魚躍向白藥控股增資56.38%,獲得10%的股權,最終形成云南省國資委45%、新華都45%、江蘇魚躍10%的股權架構。至此,白藥控股的股權結構,已然從民營、國資平分秋色,轉向了民營資本對國資持股形成了趕超之勢,且相較于雙方各50%的股權架構,三方股權架構也更為穩定。
云南白藥過去多年來“發展太穩”,幾乎是產業界和資本界給出的唯一評判。但對于未來,由于云南白藥的混改,資本界在資源優勢與市場靈活度上仍然看到了更多希望。
但混改后的模式和戰略,直到目前,嗅覺敏銳的資本界人士們,還未捕捉到。因此,云南白藥未來市值如何,還要等待時間去驗證。
蓄勢者
目前跌出千億市值排名第五的上海萊士,也正在謀變。或許某一天重新殺回千億市值序列。
上海萊士的核心優勢是血液制品這一稀缺資源。其是中國最大的民營血站經營者。創始人鄭躍文,是個文藝青年,熟悉他的人認為,他的不務正業已經是相當高的境界。
應該說,鄭躍文的發跡,踩準了中國醫藥市場的脈絡。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國未對血液制品嚴格管控時,迅速在全國各地審批建立血站,完成了全國布局。
當中國對血液制品嚴格管控時,上海萊士成立門內的佼佼者。更多可能的參與競爭者被關在了門外。這幾乎是一個時代發展的沉淀。到今天看,這些稀缺資源,仍然令其他同業者難以企及。特別是在并購同路生物,邦和藥業以后,自己一家就占據28家采血站。在今年子公司收購血站的公告中,又可以發現萊士又收購了3家采血站。目前,上海萊士占據了國內絕大部分血制品的市場。
血液制品,是一個長期市場,這個產業不會消亡。因為其提供的特殊臨床產品如血漿、血清、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為眾多疾病的基礎需求。
但多年來,上海萊士一直缺位于研發。如國外血液制品中,一層血能生產出好多種高端產品。而上海萊士的傳統產品對血液的使用程度達不到國外現階段疾病的治療需求。在每年研發費用投入不高的背景下,上海萊士多年來只是依托原有資源優勢平穩前行。
同是科瑞集團董事局主席的鄭躍文,已經意識到了企業未來的危局,實現了中國藥企出海并購史上的最大單筆并購案。即科瑞集團收購德國生物科技公司PanBiotech,該筆交易的估值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
德國生物科技公司PanBiotech主要開發、生產和分銷多種生物技術產品的細胞培養。公司已經研發出多種針對不同細胞類型的無血清培養介質、提供基礎的介質作為血清的替代品,同時還提供生長因子以及多克隆和單克隆抗體和特定產品的分子生物學。
自此,上海萊士在原有業務上增加核心優勢。醫藥界人士認為,上海萊士未來仍將在血液制品領域有絕對不可忽視的優勢。
目前,跌出千億市值序列、醫藥市場排名第六的華大基因,是中國醫藥市場中PE最高的企業,幾乎達到700倍。就在2017年一次健康產業論壇上,幾位醫藥界人士稱,華大基因或將是基因領域第一家上千億的企業,不到半年后,華大基因以實際行動實現這一預言,沖至1028億。
然而,由于其PE高的離奇,被資本界乃至產業界稱作最危險的公司。雖然華大基因是一件基因檢測、基因測序的公司,但目前其收益較實質來說,非常懸殊。基因測序這一領域,國家政策目前還沒有正式開放。檢測到底在醫療診斷中對疾病的預判準不準確、成不成功,還要去看。
呂明芳以及多位資本界人士認為,就華大基因看,700倍的PE顯然有泡沫,但這個泡沫要辯證地去看。因為,基因技術的發展是跟我們認識的其他技術不同。其次,今天所看到的基因測序的一個分支,它未來的成長不能用傳統的角度去看。因此,這個領域的技術和進步將會不同于傳統觀察的成長方法。那么,給它高于一般企業的估值就有它內在合理性。
一位接近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健的企業高管透露,或許外界沒有看到真正的華大基因。目前,華大基因布局非常廣,正在建立中國的基因庫。如果完成,這將是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從這一層意義出發,該人士認為,即使用腳投票,華大基因也是最牛的公司。
或許,時間會給市場答案,華大基因會不會成為第一家擁有最大基因庫的公司。
多位藥界人士認為,華大基因或許會贏。因為,中國人多,且目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有40%已經在華大基因。汪健聚攏人才曾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只要這些人是在某一領域頂尖的全球科學家,他就砸錢不眨眼,甚至給出分紅和股份。
在華大基因的軟硬實力中,多數藥界人士認為,華大基因當迎來機會很快會放量,成為2000億,甚至3000億市值的公司。另一個核心要素是,未來的癌癥類重癥,目前看都歸結在了基因上。
全球標準
多位資本界人士認為,如果將多家千億市值企業放到全球市場去看,或許難以理解。因為全球處方藥50強有很精確的評估指標,第一就是處方藥,而千億市值序列里恒瑞醫藥主要是處方藥。
所以,到今天為止,真正的制藥工業收入超過200億的就一家——華潤醫藥。但華潤醫藥的產品組合中,包括了處方藥、非處方藥還有中藥飲片。
呂明方認為,如果嚴格按照處方藥標準評定世界前30強,處方藥收入下線折合人民幣在30億美元左右,中國這樣規模的企業還沒有誕生。
也就是說,全球制藥處方藥30強里面沒有家中國公司,這顯然跟中國的產業地位不相符合。
復星醫藥、上海萊士類發展模式的企業,雖然資金杠桿放大,但促進了核心業務的發展。呂明方認為,這類企業還沒有成型,未來還有挑戰,市場應該給一點空間。而云南白藥和康美醫藥,其所謂大健康一個組合,或許會走出特色的發展之路。
呂明方認為,隨著中國大健康產業結構的調整,未來五年內,可能會出現十家左右千億市值醫藥企業。可能誕生的領域有生物制藥、真正意義上的處方藥領域。
呂明方認為,這才真正代表制藥工業水平的發展。
但就今天而言,呂明方、周云曙、王學海乃至多位藥企高管認為,雖然中國的制藥企業和全球領先的制藥企業千億美金市值相比,差得很遠,還是要為產業的進步高興。因為,當意識、戰略得到轉變,就有引領的一天。比如,把理念從追趕世界,改變為引領世界。
上述多位人士認為,如果回到技術和產品,未來的競爭是技術的競爭,特別是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的競爭。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經濟學家胡善聯教授認為,中國作為一個仿制藥大國,正走向創新藥的強國。一家本土藥企想要引領世界,路上肯定會有坎坷。如果這家企業想要在創新藥物方面發展,首先要看它的新藥儲備有多少個。這就是我們說的未來的發展前途是非常強勁的,而研究要適合于整個醫學的發展,整個藥學的發展。胡善聯認為,認為是必須的。
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王學海認為,如果說中國企業只有在創新藥上有突破,才有可能在未來競爭中有一席之地。他還要保留意見,創新確實有很大風險。很多企業還不具備這種抗風險能力,不用一哄而上。
目前,中國多數的醫藥企業一年凈利潤可能幾千萬、幾百萬或者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產業集中度仍然不高。
而如輝瑞,研發投入等于中國所有企業的總和。美國研發一個新藥可能已經到了一百三四十億,超過中國絕大多數公司的產值。所以,王學海認為,還是要量力而行,結合自己的特色、優勢去做,比如他的麻醉藥。人福現在的口號是要做國際麻醉藥市場的最大,至少前三。人福現在排名第六名,80%的創新資源都是圍繞著麻醉藥布局。比如全球在研的麻醉藥都在跟蹤,有的是自己在做,有的跟國外企業進行合作,有的專利授權,有的是共同開發,保證其在這一領域內絕對拓展和優勢。
王學海認為,接下來中國醫藥企業們面臨的一個沖擊是輔助是常用藥。據一些統計數字顯示,40%的藥花了醫保的錢是可以節約。那么,中國未來5年中,伴隨著深刻變革,或許更多的企業將受到沖擊。而制勝的方式是在一個細分領域成為領導者。
王學海還認為,隨著醫藥市場結構的變化、醫藥企業形態的變化,未來五年中國將會出現世界級的醫藥企業。比如恒瑞,現在是一哥,最著名的實際上也就三條線,腫瘤、麻醉、造影劑,用七八個藥做成兩千億市值,所以做精、專、深、透、細,做成領導者,才是未來中國醫藥大公司的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