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3/13 0:00:00 來源:
未知
這可不是畫餅充饑,而是未來可以預見的事實。隨著國務院一聲令下,我國的醫聯體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
去年諸多省份下發具體實施方案,其中就明確指出要完善與城市醫聯體相適應的績效工資政策,合理確定醫聯體(醫療機構)薪酬水平和績效工資總量,健全分配激勵機制,重點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上級醫院參與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醫務人員傾斜。
今年2月,國家衛計委舉行發布會,其中醫聯體建設就是一項重要議題,并將引領基層發生巨變。最近兩會期間,醫聯體更是作為關鍵詞被反復提及,這也就意味著在今年將有更多的省市會進一步深化醫聯體建設,為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薪酬改革將勢在必行。
那么,關于這個熱點的探討,代表和委員們前后都發出了哪些擲地有聲的聲音?又有哪些好建議有望在今年實現呢?我們一起來聽聽!
李為民:基層醫院總薪酬要高于三級醫院
李為民代表的這個提議,可謂是讓廣大基層醫生們看到了曙光。他建議,要把三級醫院的管理技術、人才、醫療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嵌入到民族地區的縣級醫院,使縣級醫院成為三級醫院的分院。同時做到“四個統一”:
第一是把三級醫院和縣級醫院的管理納為一體;第二是建立統一的薪酬體系,縣級醫院和城市三級醫院的基本薪酬保持一致。為了吸引人才,建議基層醫院的總體薪酬比三級醫院高120%到150%。
第三是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的調配機制:三級醫院的醫生要到縣級醫院去工作,縣級醫院的醫生每隔兩三年到三級醫院工作兩三個月,而不只是去進修;第四是在醫聯體內實行統一的醫療業務管理,即三級醫院的專科和縣級醫院的專科一體統籌,有問題通過互聯網或者視頻系統進行疑難會診。
牛朝詩:幫扶不上心,醫聯體將流于形式
醫聯體建設的初衷是好的,借助省級大醫院“老大哥”的力量幫助基層醫院崛起、壯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基層肯定是求賢若渴,希望在幫扶中站起來,但如何能保證這股激情不被忽略甚至是澆滅呢?
作為有十幾年科主任履歷的“局中人”牛朝詩代表表示,有些省級醫院簽約很多縣級醫院,但技術幫扶上并不上心,醫聯體流于形式,基層醫院并沒有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基層漲薪也有心無力。
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剛性約束對醫聯體一端的省級醫院進行考核約束,不僅要在技術層面上實現省級向基層的流動,在病源轉診上實現雙向流動,讓患者上得去,下得來。
“下得來”還有一層含義是,基層將涌現大量患者,病源有保障了,基層醫生也不會在為生計發愁。除此之外,牛朝詩還建議在醫聯體建設中推行緊密型醫聯體。
顧晉:三下沉四步走,基層醫生有望漲薪
說到緊密型醫聯體,首先不得不再次強調一下它的概念,它是指為了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組成的醫院聯盟,其成員醫院的人、財、物統一調配,經濟利益一體化。因此,這種模式被稱為較為有效的醫聯體形式。
在今年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便分享了這次提案關注的主題:搭建緊密型醫療,并將醫聯體建設的成功經驗四步走做了分享:
第一步,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基礎:專家下沉、學科下沉、管理下沉。
第二步,搭建信息化橋梁。
第三步,醫保政策做引導。
第四步,搭建基層醫療機構人才體系。
這個模板可以說是為眾多醫療機構提供了一個精準的成功案例,其他醫療機構如果參照自身實際情況真正落實下來,一定會實現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的利益共贏。只有實現這種共贏,基層醫生才有望實現工資的上調,到那時候積極性才能被真正調動起來。
葛均波:疾病轉診和管理應有嚴格標準
醫聯體建設能夠順利實現,需要三級醫院的醫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目前體制內,門診依舊是其主要業務量,他們缺乏下沉的動力。
葛委員建議將醫療機構分為三級醫院或者三級醫院內的區域醫療中心、二級醫院、基層醫療機構三個類別,各司其職。
區域醫療中心與三級醫院共同承擔疑難危重疾病的診療,包括教學科研任務;二級醫院承擔一般疑難雜癥以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基層醫療機構承擔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及健康管理工作。
在轉診標準上,葛均波建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落實首診負責制,對符合上轉標準的患者要按規定、程序引導,協助轉診到上級醫院;對符合下轉條件的患者,二、三級醫院要取得患者同意后,引導其轉到下級醫院繼續進行治療和康復,形成良性循環。
只有科學管理、合理制定雙向轉診制度,讓各級醫院參照制度嚴格執行,醫聯體建設才能高效運轉起來,從而實現醫務人員收入的合理分配,形成良性循環。
關于醫聯體建設,代表張偉更是坦言應該讓大醫院與基層醫院“談戀愛”,共享醫療技術、就診信息,提升基層醫生服務水平,用技術和服務把家門口的病人留下。這個比喻簡直是生動、貼切。
就去年來說,90%以上的三級醫院已經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醫聯體框架已經基本建成。下一步重點計劃一定是加快、加強醫共體建設,實現縣醫院與鄉鎮衛生院的利益一體化,縣醫院待遇向三級醫院看齊,相應的衛生院待遇一定會向縣醫院看齊,所有基層醫生的待遇都將會普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