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4/28 0:00:00 來源:
未知
今年以來,已有大批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主動歇業、停產,甚至注銷GMP、GSP證!
▍大批藥企,不干了!
4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食藥監局發布《關于擬注銷藥品生產許可證的公示(2018年第1號)》。
根據公告,兩家藥品生產企業均是主動向藥監部門提交了《藥品生產許可證》注銷申請。
具體情況如下:
其實,對于藥企主動注銷《藥品生產許可證》,在目前而言,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應該說,這是業內很普遍的一個現象。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藥企主動或者存在主動的因素,而被注銷《藥品生產許可證》。
早在今年1月19日,重慶市食藥監局發布《關于注銷重慶百花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等3個公司《藥品生產許可證》的公告》。
根據公告,重慶百花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重慶畢茲卡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常捷醫藥有限公司,因企業關閉或不具備藥品生產條件,被依法注銷上述企業《藥品生產許可證》。
而在今年2月26日,山東省食藥監局發布《藥品生產許可證》注銷公示,有7家藥品生產企業因《藥品生產許可證》證書有效期屆滿未申請延續,或主動放棄換發許可,被予注銷《藥品生產許可證》。
這7家藥企分別是青島賽普萊新藥有限公司中藥飲片廠、山東棗莊希力藥業有限公司、山東長清制藥廠、山東省平度市滑石礦業有限公司、日照魯信金禾生化有限公司、山東昌橋藥業有限公司、青島海大科技制藥有限公司。
上述只是筆者舉的部分例子,藥廠消失的速度,遠超乎你的想象。
此前,筆者的在文章《怎么了?數百家藥企在甩賣!》中提到,在醫藥行業,目前,賣廠或者是關閉的情況,已是司空見慣。
縱觀近年來的政策環境,無論藥品招標、醫保控費,還是一致性評價,都將促使藥企對其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以適當市場需求。
但不少藥企面臨無法適當調整,自身改革跟不上的情況下,只能賣廠或者尋求合作。成功的,相當于找到了靠山,可以繼續發展;而那些沒有被并購成功的,必將出局。而這種出局,很多時候還是像上文舉例的情況,企業主動注銷生產許可,徹底不干了。
有分析人士表示,在這輪大洗牌過后,國內的藥廠可能將只剩下1000家。
▍大批藥商,也不干了!
近日,安徽省食藥監局發布《關于同意安徽東南藥業有限公司等藥品批發企業歇業的函》。根據通知,2017年以來,主動申請歇業的藥品經營企業已經高達45家。
申請歇業的相關企業信息(2017年以來匯總數據)
近兩年,也被稱為醫藥商業“關鍵之年”。想想,有多少個地方的醫藥商業因為資金鏈問題、稅票問題、利潤問題導致停業整頓的、被兼并的,或者直接不玩了……
業內人士對賽柏藍表示,安徽省作為醫改排頭兵,兩票制執行早,藥商淘汰率高,藥企之所以申請歇業,可能是規避檢查。
事實上,除了兩票制,眾多藥商面臨的,還有來自配送率、回款的壓力。
對于藥商來說,配送不達標將面臨嚴苛的處罰。輕則予以警告,重則暫停交易,甚至取消配送資格,納入不良記錄。
此外,據了解,純銷毛利率在5%-8%,但醫療機構回款周期普遍較長,加上財務管理費用,銷售凈利率基本在1%左右。
所以,在兩票制之前,對于醫藥商業而言,賣藥賺不賺錢已不重要,“票”賺錢就行,即使再小的商業公司,也可以避免資金的煩惱。如今,有關部門對下游終端的監管更加嚴格,商業票據管理力度也更嚴格,再加上醫院回款問題,很多中小型藥商,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據統計,全國1.19萬家商業,僅僅2017年就消失了1050多家。有專家預測,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還有50%甚至更多的商業將會消失。
毫無疑問,醫藥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生產到流通的大洗牌。最終又有多少藥企、藥商成功突圍,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