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6/14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期,陳李濟、方大藥業等企業多個產品的相關廣告因違法,被陜西等多個省市食藥監部門通報。記者近日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江西、內蒙古、湖南、湖北、陜西等多地食藥監部門均發布過藥品、醫療器械和保健食品違法廣告。其中,醫藥健康廣告占比過半,且很多都在多地反復多次出現。夸大產品主治功能、超出說明書范圍進行功效宣傳等,是屢禁不止的老問題。(5月29日《新京報》)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質量如何,消費者可以先買來試試,若發現質量不好可以換貨,或者更換品牌。但藥品不同,藥品是用來治病的,“試錯”要付出損害健康和耽誤治療的代價,這就導致藥品在第一次試用中很難被接受,新藥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如何闖過藥品銷售的“第一道關”,成為藥企需要認真琢磨的一件事。冒險“自夸”就成為一些藥企的捷徑。
再加上很多人分不清藥品、保健食品、具有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三者的關系,而且“食藥同源”的思想又在社會上根深蒂固,比如在中醫藥領域,不少藥材既被寫入藥典,又可當作普通食品,還被制成了保健食品,三種身份集于一身,把消費者更加搞得莫衷一是。所有這些因素都為“保健食品可治病”等夸大宣傳帶來了便利。
“自夸”的醫藥健康廣告多了,就會形成“破窗效應”。很多同行都這么做,自己沒有跟風,就會擔心遭到逆淘汰。反過來看,即使藥企違法打廣告被查獲,多半只會在當地通報并禁售本產品,卻仍可以換地方故伎重演。
因此,要想醫藥健康廣告不再“自夸”,就得加大打擊的力度和范圍,并通過更多具體的案例,向民眾闡明藥品、保健食品、普通食品這三者的區別,如果人們在頭腦中能夠把這三者劃清界線,那么,企業跨界宣傳的伎倆就難以為繼。
此外,監管執法更需改變“自掃門前雪”的做法。假如通報不出省、禁令局限于本地,藥企就難免打“地區差”或“時間差”,執法就像玩“打地鼠”游戲一樣總也打不凈。把監管之網織得更密實,打擊也更有力度,醫藥健康廣告“自夸”現象才會漸進式減少。當“自夸”式廣告減少到一定程度后,數量上的銳減就會帶來質量上的改變,靠產品質量和服務說話,才有望成為醫藥健康廣告的主流。(羅志華)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