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8/8/31 0:00:00 來源:
未知
在《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中醫藥行業被提升至“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性行業”的地位。對于這一新興的支柱性行業,各級政府不斷出臺鼓勵政策,一些藥企試圖重新開拓這片新藍海并加快市場布局。但也有不少藥企面對行業發展難點望而卻步。如何窺見中醫藥發展的大勢與困惑?作為連續四年蟬聯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榜首的醫藥界“老兵”,揚子江藥業集團的實踐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
利好襲來中藥發展迎強心劑近日,2018年(第35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召開,會議期間揭曉的“2017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再次引發廣泛關注。據悉,2017年入圍百強企業榜單的最低門檻從2016年的主營業務收入24億元提高至25.6億元。百強榜顯示,有21家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突破了百億規模。其中,揚子江藥業集團連續四年蟬聯百強榜榜首。
資料顯示,創建于1971年的揚子江藥業集團,是一家跨地區、產學研相結合、科工貿一體化的國家大型醫藥企業集團,也是科技部命名的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根據其2017年12月底年終工作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揚子江藥業集團2017年產值、銷售、利稅同比分別增長18.7%、18.65%和18.1%。
值得注意的是,揚子江藥業集團以中醫藥起家,中藥產值占比為25%左右。其中,胃蘇顆粒、蓽鈴胃痛顆粒、神曲消食口服液等消化道疾病用藥,黃芪精口服液等提升免疫力用藥,藍芩口服液、蘇黃止咳膠囊等上呼吸道感染用藥等已成為市場明星產品。
揚子江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迅猛。數據顯示,從1996到2016年的20年間,中藥產業的增長達到36倍之多。其中,中藥飲片的規模20年間增長了416倍。在《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中醫藥行業首次被提升至“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性行業”的地位。
業內人士預計,在“十三五”期間,中藥規模以上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仍將保持高速增長,規模收入在2020年預期達15823億元,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5%。中藥企業收入占整體行業比重從29.26%上升到33.26%。
逆勢而上中藥創新久久為功
不容忽視的是,雖然我國日益重視發展中醫藥,但目前中醫藥發展速度相對整個醫藥行業仍然滯后。數據顯示,2017年中成藥的增速僅為8.4%,遠遠落后于醫藥行業12.2%的平均增速。
在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中藥行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表現在:中藥產業集中度偏低,大型集約化的集團企業偏少,中藥產業的制造水平不高,藥品研發投入少,創新能力不足。
研發成本高是中藥企業望而卻步的首要原因。據揚子江藥業集團中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姚仲青介紹,目前中藥創新藥單品種研發成本至少需要投入5000萬元到1億元,有效成分創新藥至少需要2億元以上。由于投入大,目前致力于中藥創新的企業并不多,不少藥企的中藥研發團隊在不斷萎縮。
面對醫藥市場的嚴峻形勢,揚子江藥業集團卻選擇逆勢而上,在2018年(第35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上被評為“2018中國醫藥研發產品線最佳工業企業”稱號。
據了解,揚子江中藥研究院成立以來,不斷研制新產品。在研中藥創新藥項目10余項,涵蓋心腦血管類、內分泌類、婦科、兒科以及消化系統等。作為行業的先行者和領頭羊,集團研制的一些新藥還有望彌補相關領域的空白。“如治療帶狀皰疹,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我們研制的創新中藥即將進入III期臨床研究,大概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就能上市。”姚仲青說。
在中藥創新的“硬件”上,智能制造正在成為新的趨勢,而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龍鳳堂中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鳳堂”)正是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關鍵制造環節智能化為核心,致力于實現智能制造。
龍鳳堂中藥前處理車間擁有全國第一條中藥前處理全自動化生產聯動線;中藥提取部分采用國內最先進自動化控制設計,移動投料機器人通過穿梭車行走,實現各投料口移動供料;龍鳳堂二期智能化物流倉儲系統實現了從原材料入庫,到藥材前處理再運轉至凈藥材庫存儲最后投料的全自動化系統運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植所所長孫曉波認為,中成藥制造工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依靠技術創新,實現中成藥的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加速中成藥規范和標準化建設。
據悉,龍鳳堂已經獲批國家工信部中藥流程制造智能工廠新模式應用項目。預計龍鳳堂智能制造項目2019年將取得階段性成果并通過驗收。
多方合力加速崛起值得期待
中藥和西藥的理論體系不同,治療方法不同,適用病癥不同,中西藥相互補充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西藥而言,中醫藥發展面臨更多難點,亟須各方合力,加快打通多個腸梗阻。
研發難度大是其一。中藥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周期非常長,甚至可以長達15年到20年,投入時間和成本很高,并不比化學藥物創新藥少。“比如,目前我們正在研制的內分泌用藥、糖尿病用藥等,就面臨極其巨大的研發難度,痛風類疾病截至目前還沒有找到有確切療效的產品,我們也正在努力。”姚仲青表示,在發展中藥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據介紹,2017年,揚子江藥業中藥智能制造、中藥研發與產業化等重大項目獲批科技扶持資金數千萬元。
產品研發過程中,各方緊密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同樣關鍵。“高校人才集中、注重基礎研究,我們則注重應用研究,產業化則必須依靠企業。”姚仲青說。
中藥行業在醫藥行業市場中仍然受到一些約束和限制。姚仲青坦言,中藥研發成本不低,卻很難進入醫保目錄,不少地方還將其作為輔助用藥,不利于中醫藥創新和推廣。“我們希望擴大生產規模,但是目前的國家醫保政策和各地招標政策,對于中藥擴大份額依然有限制。此前由于療效不確切等問題,許多中藥不能列入治療性藥物,而是列入輔助用藥。未來政策上應該更有針對性,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姚仲青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