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士力董事長閆希軍:中國制藥業缺乏比賽規則
中國虎網 2009/5/23 0:00:00 來源:
未知
作為在中國中藥產業中一個能把單品種中藥每年賣出13億元的企業,天士力(600535)公司一直受到各方的關注。近期,天士力更是因為卷入復方丹參滴丸不良反應事件而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周末,就在“院士論文抄襲事件”塵埃落定的當日,本報專訪了天士力集團董事長閆希軍,他不僅披露了天士力的未來發展方向,更首次公開對復方丹參滴丸不良反應事件進行評論。
關于復方丹參滴丸風波
“對我們的銷售造成了阻力。”
商報:對于院士李連達指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副作用嚴重事件,您如何看待?
閆希軍:其實從院士空口無憑指責復方丹參滴丸副作用嚴重到現在,我還沒有在媒體上說過話。今天我可以說兩句。我覺得不管這個院士出于什么意圖,他都是在沒有做研究的情況下,無端地對復方丹參滴丸進行指責。他的行為給我們的企業造成很多困難,比如少數消費者對藥品安全性產生懷疑,對我們銷售上造成暫時的阻力等等。不過,一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能承受沖擊,我們將來要到國際市場上發展,可能遇到更多的問題,比如很多中國企業在國外遭到經濟壁壘等等,所以企業應該有承受沖擊的胸懷。
現在我的任務就是“消毒”,因為很多消費者長期服用復方丹參滴丸,如果因為一個院士的錯誤觀點,讓消費者停藥而影響其健康,那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另外,這件事對于中國的現代中藥行業是很大的打擊。
關于中藥出口
“國內中藥生產標準太粗放,很難達到歐美要求。”
商報:您在幾年前就提出,復方丹參滴丸將在2010年以藥品身份進入美國市場。但是到目前,該藥品還處于2期臨床階段,是否說明這一計劃推進速度慢?困難在哪里?
閆希軍:如果之前說中藥能很快進入美國,那確實太幼稚了。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探索進入美國的道路,對于情況完全不了解。而通過我們將復方丹參滴丸推向美國的過程中,才發現我們的差距太大,困難也很大。我認為,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東西必須要在國際通用,如果不能通用其發展將受到制約。不過,以前我們覺得只要把中藥賣到西方就是國際化了,現在才發現,中藥國際化的根本是標準化。目前,我們的難題是,國內中藥生產標準太粗放,很難達到歐美要求。
關于中國醫藥發展的方向
“中國醫藥發展方向就是現代中藥。”
商報:您認為未來中國醫藥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閆希軍:首先,我們要知道,如果人民的健康問題解決不好,對于我國國力是嚴重的消耗。而中國醫藥發展方向就是現代中藥。
因為,我們現在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很多新型疾病都是由于目前人們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造成的,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這些疾病的特點是生成時間很長,治療時間也相對較長。中藥對于慢性病來說,不僅可以起到前期的預防作用,在長時間服用過程中也比化學藥安全。
不過中國制藥業的問題是欠缺比賽規則,現在國家只制定了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門檻,符合GMP認證的企業就可以生產藥品,但那個起點非常低。所以,國家應該提高標準并建立企業資質評價體系,把企業的層次拉開,形成差異化發展。同時,國家應該對中藥生產的全過程制訂明確的標準,使傳統中藥數字化、標準化,形成質量體系。
關于藥企并購
“中國出現大型制藥企業時機未到。”
商報:您認為目前中國制藥企業會通過大規模并購來形成大的制藥集團嗎?
閆希軍:中國制藥企業差異化沒有形成,所以目前的階段沒有辦法并購,比如華源那么大的集團,之前并購了很多藥企,最后不都因為消化不了而吐出來了。國外藥企并購都是有明顯差異化的,如果水平一樣并購沒有互補性,意義不大。(更多新聞來源醫藥新聞網)
我們可以看到,全球醫藥市場在70年的時間中,僅憑七八億有能力消費的人口吃藥就吃出了10多個跨國制藥企業巨頭。未來20年,中國能達到西方消費水平的人口預計也能有三四億人,到那個時候,中國出現大型制藥企業是順理成章的。
從丹參滴丸事件反思中藥安全標準的缺失
本月6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論文剽竊事件”終于有了調查結果。非常巧合的是,天士力董事長閆希軍也在同日首次對媒體回應了“李連達指責復方丹參滴丸副作用嚴重”一事。
雖然,復方丹參滴丸風波因論文剽竊事件而起,而且指責丹參滴丸副作用嚴重的李連達院士也因在論文事件中疏于管理、監管不嚴而不再被浙大續聘,但是,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到底有沒有安全問題始終沒人能給出一個令消費者信服的答案。也許我們真的要等到中國中藥行業的安全標準完全健全的那一天才能知道,這個中藥領域的標志性產品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曾有一位從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的專家告訴記者,缺乏對中藥上市后的安全性評價標準,已成為制約中藥發展的一大障礙。中藥在上市之前,會按照規定做臨床試驗,然而,那畢竟只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在少數人群中進行試驗。而很多不良反應都是在該藥品上市很長時間后,大量患者使用中顯現出來的。在國外,對于藥品上市后安全性、經濟性等情況的研究非常重視,而我國卻沒有相關規定。于是,對于上市后的藥品安全性往往出現了一種誰都說不清的狀況。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中國更多地關注藥品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評價,那樣再遇到類似院士事件,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企業自身,都可以理直氣壯地拿出調查數據說話了。而消費者也不會因不清楚真相而經常被弄得暈頭轉向,或者因盲目停藥而損害健康了。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