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2/23 0:00:00 來源:
未知
2009年,我國醫藥外貿總體運行良好,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逆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53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全年運行基本平穩
2009年,我國醫藥外貿在波動中前行,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額達531.5億美元,同比增長9.8%。其中,進口202.36億美元,同比增長21.5%;出口329.1億美元,同比增長3.7%。醫藥外貿順差126.7億美元,同比縮減16.6%。
出口方面,中藥產品出口總額為14.62億美元,同比增長11.72%,占我國全部醫保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44%;西藥產品出口192億美元,同比下降0.8%,占全部醫保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8.4%;醫療器械類產品出口122.5億美元,同比增長10.64%,占全部醫保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7%。
進口方面,中藥產品進口5.42億美元,同比增長22.14%,占全部進口額的2.68%;西藥產品進口135.9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占全部醫保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7.3%;醫療器械類產品進口61億美元,同比增長17%,占全部醫保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0.2%。
從分類產品看,生化藥、醫用輔料及植物提取物進出口貿易表現活躍,增長明顯。其中,生化藥出口14.46億美元,同比增長60.22%,高居出口增幅之首;進口10.19億美元,同比增長31.8%??谇辉O備與材料出口2.48億美元,同比增長23.62%,進口1.26億美元,同比增長27.39%。植物提取物出口6.55億美元,同比增長23.69%;進口1.62億美元,同比大漲129.19%,居進口漲幅榜首位。此外,醫用敷料和西成藥表現不俗,前者出口共計41.36億美元,同比增長32.85%,位列醫療器械類出口額第一;西成藥進口同比增長22.2%,達48.58億美元,位居進口額排名第二,僅次于西藥原料。此外,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和一次性耗材等傳統大宗醫藥產品運行較為平穩。2009年,診療設備出口37.7億美元,同比增長4.28%;進口50.14億美元,同比增長17.3%。一次性耗材出口19.2億美元,同比增長3.57%;進口7.2億美元,同比增長19.98%。
受金融危機影響,部分醫藥產品出口出現下跌走勢。西藥原料首當其沖,出口165.6億美元,同比下跌4.53個百分點,位列跌幅第一。中成藥進出口均出現萎縮,出口和進口同比分別下降4.23%和3.88%;保健康復用品出口額為21.7億美元,同比下降4.96個百分點。
醫藥外貿呈現四大特點
2009年,我國醫藥產品進出口總體指標與2008年基本持平,相對于全國對外貿易大幅下滑的情況而言可謂來之不易。全年醫藥外貿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進口持續放量上揚
2009年,我國醫藥保健品進口強勁反彈,成為支撐2009年醫藥外貿增長的主要力量,總體呈現“量增價跌”的局面。2009年,醫藥保健品進口額比上年同期增加35.2億美元,但在進口數量同比增長34.8%的情況下,進口價格卻下跌了9.89%。其中變化最大的是生化藥,進口數量同比增長了751.9%,價格卻下跌了84.52%。在進口主體方面,西藥原料、西成藥和醫院診斷治療設備等高技術附加值產品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三項合計占進口總額的87%。這種放量式增長一方面與美元匯率下跌導致產品進口成本降低有關;另一方面受國內醫藥市場新醫改政策施行和“基本藥物目錄”、“醫保目錄”頒布等利好政策影響,容量進一步擴大帶動需求快速提升。
2.出口止跌回升
受世界經濟增長停滯,特別是國外市場需求不振以及各國紛紛出臺貿易保護政策的影響,2009年前10個月我國醫藥產品出口同比小幅下跌,但從11月份開始,出口出現止跌回升態勢,同比首次實現正增長,漲幅為0.94%,12月份出口同比增幅為3.7%,單月出口35.76億美元,同比和環比分別增長了33.8%和19.2%,回升勢頭明顯加速。占出口總額50%以上的西藥原料出口量增長6.9%,但平均價格下降了10.7%。單月出口自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出現連續下滑走勢,至2009年2月份跌至近兩年來的最低點。此后急速反彈并趨于平穩,現已基本恢復并超過2008年同期水平。同比方面,在經歷了2009年前7個月的持續低迷后,后幾個月連續呈正增長態勢,一方面說明出口總體企穩回升;另一方面也與2008年同期出口金額基數較低有關;環比呈現波動-平穩-波動的走勢,2009年8至12月連續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回落、再增長,給后市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
3.出口區位格局相對穩定
2009年,我國醫藥外貿行業既有格局未出現明顯變化,傳統大省優勢依然明顯。進出口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別是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北京,五省市外貿額合計368.95億美元,占外貿總額的69.4%。其中,浙江省進出口同比下跌1.06%,其他省市均呈增長態勢,漲幅最高的為廣東省,達13.6%。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山東列出口排名前五位,合計出口224.36億美元,占全部出口額的68.2%。浙江仍居跌幅榜第一,出口同比萎縮6.48%,為51.8億美元;廣東省出口同比增幅最高,較2008年同期增長13.26個百分點,達41.14億美元。
2009年,我國從事醫藥外貿企業的數量略有增加,其中出口企業28389家,比2008年同期多1364家;進口企業15486家,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51家。出口企業構成方面,民營企業數量約占70%,出口額占總額的40%;“三資”企業約占20%,其中三分之二是外商獨資企業;國企數量占比不足10%,但貢獻了出口額的近20%。原料藥生產企業和大型國有醫藥外貿企業仍是醫藥產品出口的主力軍。
4.傳統目標市場保持不變
2009年,我國醫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保持不變,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繼續維持,共占據了91.4%的份額。其中,亞洲繼續穩居第一,以194.7億美元領先,歐洲以188.86億美元隨后,北美洲以102.2億美元位居第三。與2008年同期相比,我國對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1.54%、11.4%和4.76%,反映出與這些地區開展貿易的潛力巨大。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3月份以來,我國對歐洲醫藥保健品貿易由順差反轉呈現逆差,全年逆差金額為8.64億美元。
從出口目的國或地區看,美國、日本、印度、德國和韓國依次為我國前五大出口地,占我國對外出口46.6%的市場份額。其中,我國對美國出口62.38億美元,同比下降0.06%。在排名前20位的國家或地區中,我國對荷蘭、巴西、印尼等國家的出口與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相對明顯,降幅均超過6%,而對法國和越南的出口分別以40.94%和63.2%的同比增長呈現逆勢上揚。
從進口國家或地區看,我國醫藥產品的進口大部分來自于發達國家,前5位分別為美國、德國、日本、瑞士、法國,五國合計占我國醫藥類進口份額的52.6%。其中,美國以35.6億美元的進口額穩坐我國對單一國別進口第一位,同比增長15.3%;從瑞士進口同比大漲34%,達10.44億美元,顯示出不俗的增長潛力。由于進口快速增長,我國對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的醫藥外貿都出現了較高逆差,其中對德國逆差5.57億美元,高于歐盟整體逆差額,同比增加632.9%;對法國逆差2.29億美元,同比減少37.4%;對比利時逆差1.46億美元,同比增加586.7%。
跨國藥企加快在華擴張步伐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陰影在全球尤其是歐美市場上空繼續籠罩,歐美等發達國家醫藥市場增長較為緩慢。在全球新一輪醫藥產業轉移的推動下,跨國藥企在新興市場的投資行動愈加頻繁,其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拓展。我國有著巨大的市場、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的臨床試驗資源,醫藥市場連續多年以20%以上的年均速度高速增長,再加上新醫改方案的實施,使跨國醫藥企業明顯加快了對華擴張的步伐。
2009年,我國醫藥行業利用外資方式既有獨資也有合資和合作。目前,合資和獨資類企業數量約占我國醫藥企業總數的30%,銷售額約占整個醫藥產品銷售額的26%~27%,是中國醫藥市場上重要的角色之一。輝瑞、默沙東、羅氏、GSK、諾華、拜耳等全球前20大制藥企業均已在華投資設廠,不少外資企業還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研發中心,并把觸角伸向藥品批發領域,在大中城市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據商務部的統計,2009年我國醫藥行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23個,同比下降15.21%;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11億美元,同比增長33.66%。
貿易摩擦明顯增加
自金融危機以來,不少國家因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出于維護本國企業利益的考慮,對中國制造產品,特別是低端醫藥產品加以限制,對華采取貿易救濟措施明顯增多。
2009年,我國醫藥保健品行業的貿易摩擦主要是集中在國外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上,發起案件有4起,涉案產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青霉素工業鹽、葡萄糖酸鈉,涉案金額1.4億美元,涉及的國家有阿根廷、印度以及歐盟。其特點為:一是涉案產品范圍由原料藥擴展到醫療器械類產品。以往,我國醫藥類產品遭遇國外反傾銷調查的產品90%以上是西藥原料藥,而自2008年下半年,我國一次性注射器被巴西、烏克蘭分別提起反傾銷調查以來,2009年9月阿根廷又對同一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為458萬美元。二是涉案的國家從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擴展。以往,醫藥類產品主要起訴國家是印度,從2008年開始,一些新興市場如巴西、烏克蘭和阿根廷也開始對我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三是涉案金額逐年增加。2006年以前,個案的涉案金額都不到1000萬美元,2006年印度對青霉素工業鹽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為9950萬美元,2007年印度對頭孢曲松提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為1560萬美元;2009年印度對我國生產的青霉素工業鹽提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1.3億美元,成為國際上對華醫藥產品反傾銷涉案金額最大的案件。四是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反復提起反傾銷調查,如一次性注射器在前后一年的時間內就有3個不同國家提起反傾銷調查,而印度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也已3次提起調查。
機遇與挑戰并存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顯出觸底跡象,各大跨國制藥企業為縮減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在普遍緊縮支出、重組內部機構、調整研發重點、暫緩上馬新項目的同時,增加了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投入,力求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以減緩危機的不利影響。據IMS統計,2010年全球醫藥市場增長為4%~6%,市場規模將超過8250億美元,到2013年全球醫藥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4%~7%的增長速度,屆時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9750億美元。而中國醫藥市場未來4年將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2013年對全球醫藥市場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21%。在此大背景下,預計2010年我國醫藥外貿發展將有以下五大趨勢:
(一)醫藥外貿增長態勢有望保持。我國在傳統大宗化學原料藥上的優勢將繼續保持,特別是抗生素、維生素、解熱鎮痛藥、氨基酸等產品出口有望恢復性增長;西成藥和醫用診療設備等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出口也會保持一定增長,尤其是我國企業在保持現有中小型醫療器械比較優勢的同時,正憑借更多質優價廉的高附加值醫療設備產品和技術加大對國際高端市場的開拓力度,打自主品牌、建營銷網絡將是越來越多企業的努力方向。
(二)醫藥產品進口或繼續擴大。新醫改的深化及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將繼續帶動內需的擴大,大量關鍵醫療設備與技術以及西成藥、生化藥等的進口量勢必繼續上升,國內企業會借助這一勢頭擴大醫藥產品進口。
(三)部分產品出口將繼續受阻。受國際市場需求整體萎縮和監管政策趨嚴等因素影響,2010年我國中成藥進出口將會繼續出現逆差。一些相關保健品和用于康復和理療用途的按摩器具產品出口面臨的阻力短時間內亦難消除,形勢不容樂觀。
(四)貿易摩擦將進一步加劇。歐美國家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繼續對我國施壓,不排除發生新一輪的幣值之爭,并導致對中國制造產品的貿易戰。此外,不少新興經濟體因受到來自金融危機的沖擊,出于維護本國企業利益的考慮,也會對我國制造產品加以限制,所以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貿易摩擦案件數量很可能顯著上升。
(五)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隨著我國醫藥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新一輪商機,以并購、上市和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加速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高端市場。盡管我國醫藥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充滿挑戰與困難,但未來前景將越來越光明,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利益最大化將成為我國醫藥企業國際化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