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3/3 0:00:00 來源:
未知
●其他的問題都是“末”,如果管理權和經營權這個“本”不能實現真正的分離,“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根本無從談起。——余小寶
●如果多元化投入,有國有資本、有私人資本,一定要建立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但不能為了理事會而理事會,對于單個醫院來說,理事會意義不大。——何夢九
●我認為是藥價加成管制搞亂了藥價。政府規定只能加成15%,醫院在進貨的時候當然會選擇高價藥,越管制,藥價越高,惡性循環。治理藥價虛高,關鍵在于“取消藥品加成管制”,而不是“取消藥品加成”。——顧昕
●中國政府對于公共衛生的財政支出比例其實很低,還不到5%,而發達國家達到15%以上。實際上,基本醫藥的職能應該是公立醫院來承擔的,所以政府要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徐國雄
E路有你訊 2月23日晚間,《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出臺,本報特別邀請了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外資醫院、藥企等各方代表及相關專家,對取消藥品加成后對醫院及藥企的影響、公立醫院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民營及外資醫院的發展空間等關鍵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相較一年前的新醫改意見,大多數人認為,《意見》缺乏更進一步的突破。原則性的意見和思路描述之外,更具操作性的細化內容還有待仍在制定中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臺。
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既說明在邁入公立醫院改革的醫改“深水區”后,實踐的艱難只會比預想的更多;另一方面,也不難看出,政府層面對于這一復雜的社會、民生、經濟問題“放開嘗試”的積極態度。
財政補償, 是不是個偽命題?
取消藥品加成后,財政補償如果不能馬上到位的話,這個“缺口”怎么補呢?
顧昕:我從來不認為砸錢式的“改革”是我們需要的改革,我一直的觀點都是:要政府落實所謂的“財政補償政策”,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在于,在現有公共資源總量不變或者稍微增加的情形下,改變花錢的機制。
和大多數人觀點不同的是,我認為是藥價加成管制搞亂了藥價。政府規定只能加成15%,醫院在進貨的時候當然會選擇高價藥,越管制,藥價越高,惡性循環。治理藥價虛高,關鍵在于“取消藥品加成管制”,而不是“取消藥品加成”。
何夢九:我現在覺得問題在于執行,衛生經濟的投入要立法。就價格而言,要按照成本核算,現在籠統說要降低檢查費用,降低藥費,它的基礎應該是成本核算,需要和CPI的變化相一致。當然,一定要和每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每個醫院的運行情況相匹配。比如藥事費,15%的加成取消,上海已經是全國最低,就是衛生局送醫院15%,而其他各個地區要有這筆錢補上才行,必須有個逐步過程——既要靠政府增加投入,同時還要靠藥事費的設立。
徐國雄:現在,公立醫院的政府投入只是支付很小的部分,醫院主要財源是藥品加價。這次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改革,具體操作方式還不明確。如果要設立藥事服務費,從以藥養醫過渡過來是很合理的,但醫院把藥品零售加價變相轉嫁到藥事服務上,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政府對于公共衛生的財政支出比例其實偏低,還不到5%,而發達國家達到15%以上。政府的錢也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交給政府的錢,實際上要用于納稅人的公共衛生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基本醫藥的職能應該是公立醫院來承擔的,所以政府要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
戴明哲:包括醫藥分離,臺灣地區也在談醫藥分離多年,但是,醫藥分離真的能把藥價降低下來嗎?從臺灣地區之前的經歷來看,完全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國際慣例來看,是醫、檢、藥分離。但是,目前大陸醫藥零售連鎖企業的資質不是很完善,同時規模也很小,藥品單獨分離出來很困難;而體檢分離出來更困難,醫院通過體檢,然后將消費者送進醫院的治療環節,這樣就不會公正、客觀,并造成患者負擔不必要的醫療費用。醫藥分離和醫檢分離,臺灣目前也只是做到前者,后者還逐步在做。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