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大眾人群宣傳教育。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專業機構要將梅毒防治知識和正確求醫信息等內容結合到艾滋病防治宣傳工作中,廣泛宣傳梅毒的危害、早期發現和規范診療的重要性,以及梅毒感染與艾滋病傳播的關系。各級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要協調、指導和支持宣傳、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將梅毒防治宣傳作為預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梅毒防治的專題活動,制作公益廣告,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媒體普及梅毒防治知識,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和能力,減少社會歧視。
——加強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等在開展針對高危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中,應當將梅毒防治作為重要內容,在高危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組織有針對性的梅毒預防講座、提供咨詢服務,發放宣傳材料,同時要支持和指導社會組織深入高危人群中開展梅毒防治宣傳教育,提高梅毒防病知識知曉率、避免和減少危險行為的發生和促進正確的求醫行為。加強性病門診就診者的宣傳教育。各級性病診療機構要在性病門診設立宣傳欄,在診室及候診區提供健康教育處方和宣傳材料,提高梅毒防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
——落實公共場所安全套推廣使用措施。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以艾滋病和梅毒高危人群較集中活動的公共場所為主要工作地點,組織開展正確使用安全套的同伴教育培訓,倡導采取安全性行為。通過免費發放、社會營銷等多種方式促進安全套的使用,減少高危行為的發生。各級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要積極協調工商、公安、文化和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將安全套供應情況納入對目標場所的監管內容。
——依托醫療機構開展預防干預。各級性病診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參與當地針對高危人群的預防干預工作,要主動走進社區,走進公共場所,接近目標人群,提供咨詢及轉診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梅毒防治知識宣傳和干預;也可在機構內建立咨詢活動中心,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吸引目標人群參與;同時結合提供規范和優質的性病診療服務,提高目標人群的診療服務依從性。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積極支持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參與干預工作,協助制定干預工作計劃,提供必要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有條件的地區,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覆蓋轄區內的目標場所。
——動員社會組織參與,擴大干預覆蓋面。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本地高危人群分布和活動情況,統籌資源,指導制定綜合干預規劃。充分發揮各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在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的作用,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和指導社會力量開展綜合干預,擴大工作覆蓋面。
(三)提高監測檢測質量,開展主動檢測,促進梅毒早期診斷。
——進一步完善全國梅毒監測網絡,加強梅毒病例報告和患病率監測。加強各級醫療保健機構的梅毒疫情報告工作,強化對開展性病診療服務的非公立醫療機構梅毒疫情報告的監督檢查,提高網絡直報的及時性。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定期對轄區內的性病診療機構及疫情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梅毒疫情報告的質量,減少重復報告、誤報和漏報。各地應當根據本地高危人群及重點人群的數量和分布,定期開展梅毒患病率及危險因素監測。梅毒患病率監測應當與當地艾滋病綜合監測工作相結合,整合資源,共享信息。加強梅毒監測檢測資料的分析與利用,將監測結果應用于指導各地梅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及評價防治效果。
——加強梅毒檢測質量控制和實驗室能力建設。建立全國梅毒實驗室檢測質量控制管理網絡,制定梅毒檢測技術規范。將梅毒檢測質量管理納入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常規工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梅毒檢測實驗室質量考評和技術指導,提高梅毒實驗室檢測的準確性和梅毒確證檢測的可及性。
——開展梅毒主動檢測,促進患者早診早治。各級性病診療機構(包括相關科室)要對性病就診者、有高危行為史或有可疑梅毒臨床表現者主動建議進行梅毒檢測。要對就診者提供檢測前咨詢,解釋檢測和規范治療的意義,并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梅毒檢測。檢測結果要及時告知就診者并提供有關預防和治療等方面的指導,不得歧視梅毒患者。開展自愿婚前醫學檢查的地方,應當將梅毒咨詢檢測服務作為內容之一,促進患者早診早治。
——社區藥物維持治療門診和艾滋病免費咨詢檢測機構要將梅毒免費咨詢檢測納入日常服務內容。對門診服藥者和艾滋病求詢者增加梅毒防治咨詢檢測的內容,梅毒咨詢檢測服務程序和要求參照艾滋病相關服務要求執行。
——建立梅毒血清確證檢測和治療的轉診制度。對不具備梅毒確證檢測能力和治療資質的醫療機構、提供檢測的機構和社區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等,應當將梅毒抗體陽性者轉診到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具有梅毒確證檢測和治療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規范的診療服務和隨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收集匯總全國梅毒監測檢測信息,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梅毒監測檢測信息納入全國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管理。
(四)提供規范化梅毒醫療服務。
——完善性病診療服務網絡,提高服務可及性。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本地梅毒流行情況和防治工作需要,合理設置性病診療單位和科室,尤其要注重縣級以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的性病科室設置或培訓性病防治人員,完善服務網絡,提高梅毒診療服務的可及性。各級醫療機構要建立有效的梅毒會診和轉診制度,使梅毒抗體檢測陽性者能及時方便地獲得確證和規范的診療服務。
——加強性病診療機構的梅毒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各級性病診療機構應當制訂梅毒醫療服務的相關工作制度,明確各類工作人員的職責,并定期開展醫療服務質量自查。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將醫療機構專業人員的梅毒診療培訓與艾滋病防治培訓相結合。艾滋病防治專家組中應當增加梅毒防治專家,指導制訂醫務人員的培訓計劃和考核標準,定期組織梅毒醫療服務質量的督導考核。
——規范梅毒醫療服務行為。梅毒醫療服務應當遵循保密、尊重隱私和不歧視的原則。醫務人員應當根據衛生部制定的《梅毒診斷標準》、國家梅毒診療規范和指南等要求開展臨床診療服務,合理規范使用藥物,做好復查和隨訪。同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和《性病防治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
法規要求,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及時進行梅毒疫情報告、檢測結果的告知、隨訪和性伴通知,提供梅毒
健康教育與咨詢、安全套推廣等預防服務。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在性病診療機構設立健康教育咨詢室,安排專職或兼職咨詢員,提供梅毒咨詢服務。梅毒預防服務質量應當作為臨床考核指標之一。
(五)預防和控制先天梅毒。
——健全工作機制,開展預防服務。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將先天梅毒防治工作與孕產期保健常規工作和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密切結合,逐步形成以婦幼保健服務網絡為主體、多部門合作的工作機制。提供婚前和孕前保健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提供先天梅毒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鼓勵就診者及其配偶或性伴主動接受梅毒檢測,及早了解感染狀態,及早治療,減少孕產婦梅毒患者的發生。
——開展孕產婦梅毒患者的干預,減少先天梅毒嬰兒的出生。提供孕產期保健和助產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開展孕產婦的梅毒篩查和治療,第一次產前檢查即應當對孕產婦進行梅毒檢測,盡可能在孕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及早對孕產婦梅毒患者進行規范的治療。
——加強對梅毒抗體陽性嬰兒的隨訪管理和規范診療服務,減低梅毒對嬰兒的影響。對孕產婦梅毒患者所生嬰兒,應當根據其母親的治療情況、嬰兒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按照規范要求對嬰兒進行診斷、治療和隨訪管理。在沒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建立轉診制度,將梅毒檢測陽性的孕產婦及嬰兒轉診至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規范的診斷治療。
(六)加強國際合作和應用性研究。
——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際上梅毒控制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積極爭取國際社會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和援助,提高我國梅毒防治水平,促進我國梅毒控制工作的開展。
——結合我國梅毒防治需求,將梅毒等性病的控制作為艾滋病性傳播控制手段之一,積極爭取“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經費支持,開展梅毒流行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加強簡便、快速和有效診斷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開展梅毒有效預防、治療方法的研究和適宜技術的推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防治機制。各級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要將梅毒控制工作納入艾滋病防治管理機制中,加強對梅毒防治工作的領導,制訂梅毒控制工作方案。明確部門職責和任務,開展多部門合作,動員全社會參與梅毒防治工作。將梅毒控制目標作為評價艾滋病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落實梅毒控制工作經費。各級政府應當加大對梅毒防治工作的經費投入,要結合當地艾滋病防治專項經費統籌安排梅毒防治工作所需經費。梅毒疫情較嚴重地區,還要積極爭取各級財政部門支持,設立梅毒控制專項經費。同時,要積極動員國際組織和社會力量支持梅毒控制工作,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
(三)完善梅毒醫療保障體系。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深化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繼續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按規定為梅毒患者規范化醫療服務提供基本保障。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會同食品
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加強監督管理,保障梅毒治療必需藥品及檢測試劑的生產與供應。
(四)加強能力建設。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將梅毒控制人員培訓與艾滋病防治、婦幼保健等能力建設有機結合,合理統籌資源,提高效率。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梅毒防治專業人員培訓,尤其要加強對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的人員培訓,加強各級孕產期保健及助產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的基本設施和實驗室能力建設,提高梅毒防治能力。
六、督導與評估
各地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定期檢查、督導和階段性考核,不斷總結經驗,及時發現實施中的問題,并認真研究解決。衛生部在結合艾滋病防治督導評估對梅毒控制工作進行日常督導檢查外,將對各地梅毒控制工作情況進行不定期專項督導檢查,對本規劃進行中期和終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