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6/23 0:00:00 來源:
未知
“這次的價格管理辦法,我們已經轉交了很多企業意見書,目前協會自己也在準備提交意見給發改委。”21日,中國醫藥(600056)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表示。
6月9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發改委在對“天價蘆筍片”事件(蘆筍片15元的出廠價,到患者手中的價格是213元)作出反應。
于明德認為,新價格管理辦法,沿用過去“降價”手段管理藥價,“以藥養醫”機制并無觸動;類似利潤率和差價率規定,則是將市場選擇硬性變為行政規定,抹殺了市場的配置作用。
行業受沖擊?
《征求意見稿》稱,列入國家基本醫保藥品目錄的藥品以及具有壟斷性生產、經營特征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其他藥品實行市場調節價。對專利藥品和按照專利藥品對待的藥品,以3年為周期進行調整,下調幅度一般不低于6%;保護期結束后,政府指導價下調幅度一般不低于15%。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處方藥銷售過程中,單是在醫院環節中占到的費用(即醫院各科室的回扣和利益分配)就達零售價的50%左右,已經超過了該辦法附錄中設定的從出廠到銷售給醫療機構的最高流通差價率了。“天價蘆筍片事件中136元的中標價才是問題關鍵,而不是15.5元的出廠價,利潤并沒有落到企業手中,而是潛規則給了招標辦和中介機構。”
于明德也指出,解決“看病貴”問題是系統工程,對藥品生產企業的藥品價格管控、控制經營企業流通差價率只是環節之一,公立醫院改革、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新規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根據統計局數字,2009年全國制藥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0%多,還是行業歷年來的較高水平了。”于明德表示,發改委曾連續20多次降價,并沒有帶來消費者用藥價格降低,但卻是2006年醫藥行業大面積虧損,行業利潤降至低谷的重要原因。
新規可操作性低
新規可操作性也讓業界不覺樂觀。
一位醫療股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表示,新的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可操作性低,一方面,新規所規定的費用和成本率,盡管單一產品難核算,但分析上市公司的報表可以看出,整體上不少上市公司費用率和利潤率遠遠高于附表中所規定的費率上限,迫使大批上市公司削減利潤率的難度很大。
他進一步指出,通過對“期間費用率”鎖住上限,定一個所謂的合理價格,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物價部門人力有限,藥廠眾多,品規更是數十萬。發改委怎么能有精力核查?此外,對于競爭少的藥品,少數廠家容易形成價格聯盟(更多新聞來源E路有你)。”該人士表示,目前發改委的調研仍以企業自主上報為主,規定過細無法實際檢查和操作。
秦脈醫藥總裁王波也表示,《征求意見稿》將流通加價率和利潤率都設置了上限,希望倒逼當前中間環節重重設卡的流通體制。但是目前的大環境下,“潛規則”勢力更為強勢,降價成本將由藥企承擔。
而在于明德看來,對企業的費用率和利潤率作出明確規定,本身就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行為。“企業期間費用率、銷售利潤率是企業銷售政策和市場競爭的結果,政府怎么能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呢?”于明德說,這是用計劃經濟的手段在管理,是一種倒退。
創新成本被忽視?
發改委牽頭制定的醫藥行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鼓勵發展生物醫藥,鼓勵新藥創新。
“目前新藥研發的投入越來越大,周期越來越長,而管理辦法中規定的化學有效成分創新藥、劑型創新藥、工藝技術創新藥稅前利潤率最高分別為 18%、15%、12%,而且執行時間分別為上市后15年、8年和5年,之后即按照普通藥物執行8%的利潤率,這樣低的利潤率無法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于明德說。
先聲藥業總裁任晉生表示,“今天早上我還在和恒瑞醫藥(600276)孫總聊這個問題。坦白講,我們的確存在一定的擔心。”他稱,對于新藥而言,新的價格管理辦法對于利潤率作出統一的規定,企業將失去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恒瑞醫藥主攻國內腫瘤藥,自主創新投入也較大。
興業證券報告也指出,新管理辦法對進入醫保藥品的藥品定價均作出了嚴格的限制,無論是創新型企業還是普藥企業,都將面臨藥品價格下調、利潤降低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