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爆出的藥價問題,是醫藥衛生體制舊有矛盾未解新疾又發,還是亂象背后逐漸開始的抽絲剝繭?而另一些問題由此引出:國家藥品定價機制是否亟待完善,已對藥品價格砍下“22刀”的物價主管部門是否已經開始思路調整?
日前,就近期集中出現的藥品價格問題,以及國家藥品定價下一步的思考和走向,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劉振秋、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郭劍英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采訪。
醫保漲價品種最高處罰退出醫保
第一財經日報:上周,媒體集中報道了2009版醫保目錄部分新進品種暗自提價的問題,目前發改委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劉振秋:23日發改委發了一個電報,要求在企業自查的同時,地方物價部門進行核查,企業方面要看看自己在近期有沒有漲價行為,理由是不是充分;物價部門在核查中,如果發現漲價理由不充分的,要通過勸誡使其恢復原有價格。
郭劍英:其實在電報之前,17日開始,各地物價部門都已經開始了相關品種的價格復核,對本省(區、市)出現的新增品種漲價情況,都已經要求企業恢復到原價。
日報:“勸誡”的方式對于已經出現的漲價行為是否具有足夠的制約?
劉振秋:由于是新進入目錄品種,企業之前的價格都屬于自主定價范圍,從目錄公布到國家定價核準之間的這段時間,從法律法規上講,企業這種自主的漲價行為并不違法,但從規范市場秩序角度并不規范,因此,采取勸誡方式。
當然,對于已經發現屬不合理漲價的品種,經勸誡仍不改正的,我們會建議各地招標部門,取消其招標資格,由于招標對象是占市場80%消費的醫院用藥終端,這就意味著,企業將付出退出當地80%醫藥市場的代價。更進一步,如有必要,我們還會考慮提交人保部,建議將其退出醫保。
“自漲身價”可能影響地方招標
日報:有觀點認為,之所以部分企業在國家定價前“自漲身價”,其實也說明目前的國家藥品定價機制上確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劉振秋:漲價行為與制度管理有關,因為進入醫保就進入政府定價目錄,有降價的風險,所以一些企業會把價格先漲上來,但其實我們在定價時并不只是看最近一次的價格,更多的要參考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監測價格。
郭劍英:一方面,從我們已掌握的不同程度漲價的31個品種來看,占新增品種不到5%;另一方面,漲價品種中絕大多數是企業自主定價,屬于制度銜接問題,但其實這其中絕大部分屬于“空”調——只是名義備案價提升,市場銷售的實際價格并未進行調整,而這個調整不會影響到最終的國家定價層面。
日報:但有沒有可能影響到地方招標?
郭劍英:這種可能確實是存在的,事實上,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次醫保漲價品種中70%以上都是為了影響地方招標,特別是一些品種的新進市場(更多新聞來源E路有你)。因為有些地方的招標就是在原價基礎上砍一個幅度,比如20%或者更多,因此企業借助先行提價的方式保住利潤空間,并希望引起全國各地的價格潮漲,為下一步取得國家高定價做鋪墊。
日報:這次涉及到的漲價藥品,不少是已經進入地方醫保增補目錄的,屬于地方政府定價范疇,有省級物價部門的登記備案,這又是怎么回事?
劉振秋:從蘆筍片事件后,我們已經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取消對市場調節價藥品的價格登記備案制度。地方物價主管部門的備案公布制度,本意是公開信息,因為藥品招標需要做價格對比;其次是便于掌握進入市場的企業究竟價格如何。
郭劍英:但登記備案信息是未經審核的,不等于地方定價。政府公開后,公眾會以為是政府定價,而且其他地方的物價部門也會作為政策采信的依據,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取消地方登記備案制度的同時,正在研究建立價格信息系統,以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市場價格變化。
定價思路正在調整
日報:新版國家醫保目錄藥品定價工作目前進行到什么程度?在定價時,發改委會具體參考哪些因素?
郭劍英:目前我們基本結束了對各價格數據的收集工作,正在進入標準化處理階段。這項工作在年初已經寫入2010年工作計劃。
我們對藥價的調查是從2010年年初開始的,要求企業呈報3年的價格數據,同時參考地方物價部門登記備案價格、各地中標價、重點省份重點城市醫院購進價格,以及大型商業公司交易價格,其中,會更多考察大型商業公司的實際交易價格。同時,我們也邀請了專業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幫助收集相關成本信息,這部分的工作是定價中耗時最長的工作。
所以,對國家定價來說,企業自己的價格上漲其實都只是瞎忙活,我們定價時會看前幾年交易單子的變化,而且要參考成本,一個渠道的價格作假不會對最終的結果產生太大影響。
劉振秋:目前我們已經要求各地物價部門在核查相關品種價格后,把價格時點都列出來,比如去年1月份、去年年中、醫保目錄公布后以及現在的價格,以便清楚地掌握企業價格變化的情況,既便于監管、給企業以警示,同時也為定價機制的完善做準備。
日報:目前發改委對于政府定價范圍的藥品是否有什么調整思路?
郭劍英:根據《價格法》、《藥品管理法》及《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我國對藥品實行三種定價形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目錄的藥品及少數生產經營具有壟斷性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其中,由財政購買免費向特定人群發放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目前約有100種,占已批準上市藥品數量的0.8%;其他藥品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形式為最高零售限價,約2600種,占22%左右;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以外的藥品,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占77%左右。
政府定價和指導價格,實行中央和省兩級管理體制。在上述定價范圍內,屬于國家基本藥物及國家醫保目錄中的處方藥,壟斷生產經營的藥品,由國家發改委定價,約1900種。屬于國家醫保目錄中的非處方藥,及地方醫保增補的藥品,由各省(區、市)價格主管部門定價,約800種。
在現行“以藥養醫”體制環境下,體制機制改革還沒有同步推進的時候,根據各方面的建議和實際情況,發改委采取了分步降價的方式,籠子逐漸縮緊,在專家評審和征求部門意見基礎上,逐步降低最高零售限價,擠壓出不合理的價格空間。
日報:距離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將近一周年,近期業內有傳聞,發改委將對基本藥物價格開刀,降幅將可能達到30%至40%?
郭劍英:從一開始,基本藥物強調的就是動態調整原則。基本藥物價格方案是去年10月份公布的,目前是否還會調整,是否是30%,正在研究。業內傳聞是行業內的猜測。
對于基本藥物招標問題,我們現在也正在思考,招標中招高價肯定不對,招最低的恐怕也會出問題。低價招標必然會催生企業不規范生產行為,對此也需要予以關注。
日報:在幾年前藥價虛高的密集報道后,近期又出現圍繞藥價的問題報道,這是否意味著,藥品價格領域正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劉振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問題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只是在某一點上爆發出來。藥價反映出的問題不僅僅是藥品管理的問題,也是體制運行中各種矛盾綜合反映出的問題,近期連續報道可能因為現在是醫改進入到攻堅階段,所以大家比較關注;其實過去以來藥品價格一直被社會所關注,也是“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突出表現,這是由來已久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中央提出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針對藥價虛高的問題,國家發改委做了大量工作,雖然遠沒有根除這個問題,但對于藥價不合理的上漲勢頭還是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降價之后,由于補償機制尚未到位,可能又帶來了一個負面問題,就是多開藥、開貴藥,一方面造成藥品本身的資源浪費,也給患者造成了負擔。
郭劍英:2005年之前,關于藥價的反映很多,我們以此為契機,進行全世界范圍內可能是難度最大的一場醫療體制改革。但遺憾的是,當醫改真正推出,社會的焦點仍集中于藥價的表象,并沒有踏出2005年的視角,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但需要一個過程。不理性的爭論既影響改革進程,也影響公眾對醫改的信心。【作者:王蔚佳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