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7/3 0:00:00 來源:
未知
“傷筋動骨一百天”,從這句俗語中不難看出中國人的康復觀。“很多百姓生了病就要捂著、蓋著、躺著,一動不敢動,認為這樣身體才能好得最快,其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區。”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博愛
醫院副院長張通教授指出,一味地靜養,有時候不但養不好病,反而會造成身體機能的退化,甚至“養出其他的病”。
三類病人最不該靜養
李女士在2008年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在經過多次牽引治療度過急性期后,她開始了長達1個月的臥床休養。“當時醫生確實叮囑我,要多練練腰椎周圍的肌肉,給腰椎穿上‘小皮襖’,以后才不會再傷著。可家里人覺得傷了腰就不能下床,就這么在床上躺了一個月,不但手腳沒勁了,走路、拿東西都輕飄飄的,腰的問題也好像更嚴重了,天天得戴著護腰,平時也基本不敢彎腰。”“這樣的病例,我們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很多時候因為病人或家屬缺乏相關知識,加之對疾病本身過于恐懼,導致錯過了康復的好時機。”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康復科主任劉遂心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在中國,且不說心腦血管、癌癥等大病手術后會長期靜養,即使感冒發燒、生個孩子等日常病癥,人們也傾向躺在床上養病,認為這樣恢復起來更快。比如,很多人感冒發燒后覺得身上沒勁,干脆臥床休息。其實身體越不動抵抗力可能越弱,不妨在傍晚時出門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反而更有利于病情恢復。而對于一些小手術的患者,比如闌尾切除術,或是生完孩子的產婦,在國外一般只要麻藥勁退去,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了,身體狀態好的,盡早下床走走。胡永善說:“尤其是腦血管病、心血管病、骨傷患者最愿意靜養,而他們恰恰是最不該養著的病人。”在接受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就有患者家屬向張通咨詢,一名52歲的
高血壓患者,懷疑得了腦血栓,現在“一動都不敢動”,用家屬的話來說就是“平時死都不怕的人,現在連病房門都不敢出”。張通強調說,“這就是一種非常大的誤區,拿腦血管病來說,發病伊始,就是進行康復的最好時機。以腦卒中為例,數據顯示,存活的腦卒中患者有3/4患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上海華山醫院康復科主任胡永善教授指出,如果能讓這些患者都進行正規康復治療,那些有后遺癥的、拄著拐棍的人,就會少得多。
“養”出來的一身病
“事實上,靜養只是康復的一部分,人們在手術、重病后,的確需要兩三天臥床休息,以利傷口愈合等,但如果一味靜養,便是一種很糟的康復了。”胡永善指出,科學研究表明,如果讓一個正常的人臥床7天,帶來的衰弱需要用另外7天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第一,引起肌肉和關節攣縮。張通認為,這是中風后病人殘疾的一個最主要原因。第二,導致骨質疏松。當骨頭不在正常活動狀態下承受壓力時,30小時后就會出現骨質疏松。第三,易發深靜脈血栓。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或靜坐,得隨時提防體內的定時炸彈——有“病房幽靈”之稱的靜脈血栓。在美國,有資料顯示,目前有1/3的住院病人正面臨著這一威脅。第四,增加復發幾率。劉遂心指出,不論心腦血管病患者還是諸如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等骨傷患者,如果不能進行及時康復,復發的幾率都會大大提高。第五,影響生活質量。張通說:“長期靜養導致肌肉‘廢用’,會讓患者喪失許多基本生活能力,本來可以自己干的事情,只能由別人代勞了。”
“事實上,康復是一門復雜系統的學科,但是國人對他了解不多,很多人也因此丟掉了本應屬于自己的
健康。”胡永善不無遺憾地說。而在專家們看來,國人對于康復主要存在以下三大誤區:
首先,認為只有諸如桑蘭等高度傷殘的人,才需要康復。北京市康復中心骨科主任張慶民說:“但凡引起生活不能自理的疾病,都需要康復治療。廣義地講,所有人一生中都有需要康復治療的階段。”不但骨科損傷、神經損傷需要康復介入,心腦血管疾病乃至精神疾病,都需要康復。據統計,老年病患者有一半都需要康復治療。再次,認為康復就是做做針灸、按摩。張通說:“確實,針灸和按摩對于患者的康復有好處,但是必須在正規的機構做。遺憾的是,現在很多診所也打著康復的旗號,讓大家誤以為這就是康復的全部。”最后,認為只要運動了,就是在做康復。劉遂心說,運動是康復中重要的一環,但病人該做什么運動、怎么做、做多久,其中都有大學問。比如說,中風后的患者走路,有人接近正常人,有人卻一瘸一拐的,這就是有效康復和無目的運動的區別。
背著氧氣瓶也要運動
“現在的醫學水平已經非常發達,‘保命’不再是一件很難的事。三分治療、七分康復,如何讓病后的人不留或少留后遺癥,就是康復的任務了。”張通指出,“現在三甲醫院都設有康復科,有些城市還有專門的康復中心、康復醫院,病重者需要住院治療,病情較輕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回家進行一些康復訓練,定期復查,直至身體完全康復。”
劉遂心建議,如果病人只能臥床,可以在家屬的幫助下進行一些“被動”運動,比如抬手、抬腿,肌肉按摩等。還需要注意,肢體的擺位,比如膝蓋骨骨折的病人,要把膝關節呈不同角度彎曲擺放,避免關節僵化。一旦病人度過了急性期,體征穩定,最好盡快投入康復。脊柱受傷的病人可以躺在床上,舉舉礦泉水瓶子或者拉拉皮筋活動上肢肌肉,還要做擴胸運動,鍛煉呼吸肌力量,保護肺功能。總體原則就是,在不傷及患部的前提下,盡量多活動身體其他可動的部位。心腦血管手術或是
女性剖腹產后,應盡早下床走路,開始每天走50-100米,以后逐步增加。在身體情況好轉后,可以嘗試在自行車、跑步機上進行
運動,保證達到一定的運動心率。而對于感冒、發燒等小病,雖然不需要進行系統康復,但也盡量不要整天臥床,上午、下午可以在通風處各進行30分鐘的活動,有利于康復。
“在國外,不論醫生還是患者,康復的意識都非常強。”劉遂心在美國訪問的兩年間,有很多感慨。在美國,急性心梗、心衰等患者一旦病情穩定了,都會在醫院的康復中心進行3個月的運動康復,有些患者下了手術臺,第二天就開始運動康復了,有些病情較重的患者,甚至背著小氧氣瓶運動。他們的康復費用,部分或全部由醫療保險公司負擔。而在德國,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如果患者在治療后,不能返回原來的工作崗位,就必須接受康復治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康復可以還原患者的社會屬性,讓他們像正常人而非病人一樣生活。”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