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8/17 0:00:00 來源:
未知
“足跟痛”又稱“跟痛癥”,是足跟部周圍疼痛性
疾病的總稱。多表現為足跟疼痛,行走困難,晨起疼痛明顯,無法著地,活動后減輕,行走負重后加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且易反復,是中老年人常見病。
中醫學認為該癥屬痹證范疇,與腎虛、寒濕、氣虛、血瘀有關。
秦伯未在《中醫臨證備要》中指出:“足跟疼痛,不紅不腫,不能多立、多走,屬肝腎陰血不足,雖系小病,治宜峻補。”雖然足部肌肉、筋骨交錯,足跟痛的病因亦不相同,但腎主骨生髓,足少陰腎經“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內,出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故腎精充足,則循經滋養足跟,骨得精養則強勁有力;若腎精不足,無力生髓充骨,則足跟失養,骨失精養則軟弱無力而疼痛。臨床上,足跟痛患者多伴有腰膝酸軟等癥,故筆者從腎論治,以補腎益精為原則,采用
針灸及中藥治療足跟痛,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針刺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取照海、太溪、昆侖、大鐘、合谷、中渚。
穴位常規
消毒,取28號一寸毫針,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10日為一療程。
中藥內服
仙茅6克,杜仲、木瓜、丹參、桂枝各10克,牛膝、透骨草、五加皮、雞血藤、補骨脂、骨碎補、獨活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照海、太溪、大鐘均為足少陰腎經之腧穴,太溪為腎經之原穴,為腎經經氣輸注之處,又是腎之元氣流注并留止之所,凡腎陰、腎陽不足均可求之;照海為八脈交會之所,通陰蹺脈,善調腎中之氣以補腎精之不足;昆侖有驅邪散滯止痛、舒筋活絡之功。全身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治療痛證時,許多局部痛證需要全身調節,《內經》有云:“善用針者,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故取對側手部腧穴,以疏通經氣。六穴相配,能補腎氣,止疼痛,驅寒濕,通經絡。
方用獨活、杜仲、透骨草、五加皮、仙茅、骨碎補、補骨脂祛風健骨補腎,當歸、丹參、雞血藤養血通絡,桂枝溫經通脈,木瓜和胃通絡以助生化之源,配以牛膝清利濕熱。針藥配合治療足跟痛,療效顯著。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