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2/7 0:00:00 來源:
未知
來自北京市科委的消息,“十一五”時期,本市全面推進“科技北京”建設,2006-2009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從1888.8億元增至2862.9億元,年均增長14.9%,占同期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23%。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十一五”時期,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450億元增至700.2億元,年均增長15.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5.5%,遠高于1.7%的全國平均水平。專利申請量從2.7萬件增至5.0萬件,年均增長23.7%;專利授權量從1.1萬件增至2.3萬件,年均增長26.8%。
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實現總收入從6744.7億元增至13004.6億元,年均增長24.5%。北京技術市場技術合同成交額從697.3億元增至1236.2億元,年均增長21%。實現技術交易增加值從517億元增至1052億元,年均增長26.7%,對首都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6.4%增至8.7%。
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技術產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實現增加值2026億元,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0.8%。中關村示范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0763.4億元,同比增長24.3%。今年1-10月,全市專利申請4.4萬件,同比增長17.5%,專利授權2.7萬件,同比增長58.5%。技術合同成交額1237.6億元,同比增長26.8%,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2000多項科技成果在北京奧運建設中得到應用
“十一五”時期,本市實施“科技奧運行動計劃”,2000多項科技成果在北京奧運建設中得到應用,通過國家、部門(地方)有關科技計劃的支持,總計安排支持項目(課題)1234項,國家、地方和全社會總投入36億元,超過3.5萬名科技人員參與,涉及全國200家企業、170多個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
計算機模擬、通信終端、氣象預報等先進技術成功應用于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建筑防水、砂基透水磚等科技成果保障了世博會場館建設。空氣質量控制、奧運安保系統等技術為廣州亞運會的圓滿舉行提供了技術保障。
北京承擔全國36%民口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據統計,在京單位全面對接11個民口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8-2009年承擔項目數量908個,占全國的36%;申請中央財政經費196億元,占全國的46.3%。統籌全市配套資金使用,突出對在京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的配套支持。1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子午工程等6個在北京落戶建設,投資總額32.6億元,其中在京投資21.6億元,占投資總額的66.3%。
“十一五”時期,本市深化與中國科學院的科技合作。推動龍芯CPU芯片、納米材料綠色制版、分布式智能電網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戶建設。共建懷柔科教產業園,引導和支持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據不完全統計,2006-2009年全市與中科院的科技合作項目1107個,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75億元。截至目前,15個國家級科研院所的24個項目入駐懷柔科教產業園。
同時,本市與九個國防科技工業集團公司、國家電網總公司、中國北車集團等中央企業開展合作,強化多層次、多方位服務,發現、篩選、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例如,2009年,市政府與九個國防科技工業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太陽能光伏、薄膜太陽能電池、先進裝備制造、醫療器械等方面,合作共建研發中心、總部基地和科技產業園區,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研發和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
此外,本市積極推動首都高校科研成果在區縣落地。對首都高校的科研成果進行調研梳理,2009年首批遴選出33個科研成果,如國產腦起搏器、清華大學抗腫瘤藥物等,2010年又通過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整理出350項科研成果,引導首都高校與區縣和投融資服務機構進行對接。
大學科技園、創業中心和企業孵化器達129家
“十一五”時期,本市制定實施了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和醫藥、裝備制造、都市型工業等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落實“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產業發展思路,重點推進“六個一批”,即:集中支持一批產學研用項目,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轉化和推廣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建設一批科技園區和產業基地,支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采取“一城多園五中心”的空間布局。“一城”指物理空間(標志)與虛擬網絡相連接的農業科技城;“多園”指在科技城內建設若干具有現代農業高端形態的特色園區。“五中心”即:建設網絡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創新產業促進中心、良種創制與種業交易中心、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等國家層面的高端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啟動了新發地國際綠色物流區、昌平園農業先導技術示范基地、中英高端農業服務平臺等項目。
“十一五”時期,本市“點、線、面”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點上,研發和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特別是替代進口的技術和產品,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轉化,例如:中低速磁浮列車、兆瓦級垂直軸風力發電、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CBTC)、非晶帶材等。
在線上,以關鍵核心技術或主導產品為基點,發展了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產業鏈條。以政府統籌協調為核心,產學研用相結合,在制版耗材、制版軟件、制版設備、示范應用等環節,推動納米材料綠色制版技術落地轉化。實施“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即:G20工程),截至目前39家企業入選G20工程,推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整體規模從2009年不到40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億元。
目前北京市正在以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為核心,建設“中國藥谷”。推動產學研用結合,開展純電動大客車、環衛車、乘用車的關鍵技術和工程化研發,完善充電站設計、施工及標準編制,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
在面上,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相結合,建設了一批具有產業集群特征的科技園區和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園和設計制造產業基地、數字電視產業園、非晶科技產業園等科技園區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市已建各類大學科技園、國家級創業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129家,孵化面積14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900余家,技工貿總收入1400億元,成為科技成果轉化最活躍的區域。
2009年北京設計服務收入超過800億元
“十一五”時期,本市將科技研發和設計產業結合起來,實施“六個一”的主要措施:實施一個方案,即:《促進設計產業發展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推動設計產業發展的“一攬子措施”。實施一個計劃,即:“首都設計產業提升計劃”,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一個基地,即:設計創意產業基地,促進設計企業集群發展;搭建一個平臺,即:設計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提升設計產業科技服務能力;建設一個市場,即:設計交易市場,加速設計要素流轉;塑造一個品牌,即:“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推動中國設計國際化培育設計知名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擁有各類設計院所和設計公司2萬家,從業人員25萬人;各類設計專業院校112所,在校學生3萬余人。2009年,北京設計服務收入超過800億元,已形成工業設計、建筑設計、規劃設計、產品設計、集成電路設計、游戲動畫設計、工藝美術設計等優勢行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在孵企業170余家,與國內46所高校院所合作,培訓設計創意人員和高校應屆畢業生累計7300多人,基地技術平臺為600余家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創造增值效益超過2.5億元。
研制出國內首列自主知識產權軌道交通B型車
“十一五”時期,本市實施“首都十大危險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實施方案”,整合在京優質醫療機構組成“十大危險疾病科技攻關研究網絡”,搭建“兩大科技攻關技術支撐平臺”,形成集科技創新、技術評估、示范推廣為一體的科技攻關模式。
到目前為止,共有43家三級醫院、30家二級醫院和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入研究網絡;制定完成37項臨床診療技術規范和適宜技術;加快中醫藥“十病十方”等相關產品的產業化進程。2009年緊急啟動應對甲型H1N1流感的科技項目,支持檢測、疫苗、藥物和治療研究。北京科興甲型H1N1流感疫苗獲準批量生產并投放市場2100萬人份。
此外,本市還實施食品安全三年行動計劃,完善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強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設備研發,依托企業建設“北京食品安全檢測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搭建食品安全檢測服務平臺。
“十一五”時期,本市啟動永定河生態構建與修復項目,為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提供支撐。開展生活垃圾處理關鍵技術在循環經濟園區的應用,實施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治理科技示范工程。開展高層建筑消防滅火救援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十一五”時期,本市還開展了公交城市建設、特大城市新一代智能交通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國內首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交通B型車研制成功,并用于北京軌道交通房山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CBTC)在軌道交通亦莊線投入實際運營,是全國第一個立項研究、第一個出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第一個使用政府采購“首臺套”政策建立示范工程的城市軌道交通CBTC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