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漲價大潮的中藥材曾被戲稱為"藥你苦"。統計顯示,從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一年間,我國中藥材約八成品種價格上漲,其中太子參漲價10倍,五加皮漲價5倍,桔梗漲價4倍。
"去年11月和12月,中藥材價格綜合環比回調幅度大約在10%到20%。"藥通網主編鄭智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在降幅較大的品種中,澤瀉從最高價25元降到8元;板藍根由最高價26元下降到11元;而海金砂則從最高價160元下降到目前的110元。
上海雷允上藥業在2010年年初停產兩款廣為使用的中成藥——板藍根沖劑與感冒退熱顆粒。當時,該公司負責人稱,中藥材原料價格的持續上升,讓公司沒有動力生產一些成本利潤倒掛或利潤微薄的中成藥。
以上漲幅度最高的太子參為例,在去年11月舉行的中
藥品牌峰會上,以嶺藥業總經理吳相君表示,如果按正常生產的話,太子參生產成本已經高于國家所規定的最高零售價,按照國家規定的最高零售價進行生產也生產不出來。即便是中藥行業龍頭
企業康美藥業也難逃成本壓力。康美藥業副總經理李建華也在中藥品牌峰會上稱,公司提供給醫療機構的常用飲片大概800種,現在價格倒掛有500多種,"我們的很多飲片在
醫院都低于市面上中
藥材的價格。"
隨著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逐步實施,銷售終端降價已是大勢所趨,而原材料價格節節攀升,勢必大幅壓低企業利潤。
經歷了大半年的高價煎熬,年末企業的
采購需求逐步下降,沃華藥業采購部一位羅姓主管告訴記者,受困于中藥材漲價,去年11月、12月份公司采購量低于往年,而往年此時正是量價齊升的時期。"我們都是以銷定產,今年收購量低主要來源于價格壓力。"
業內人士認為,2010年11月份以來,央行連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緊縮流動性;而一些受困于中藥材漲價的加工企業利潤微薄,需求下降,是造成近期中藥材價格微跌的一大原因。
短期回調長期看漲
在"藥都"安徽亳州,中藥材栽培技術研究所總經理邢振杰最近明顯感覺到,原本火爆的交易市場近來變得冷清了。"那些去年中高價入手藥材的商家,現在已經套牢,而隨著國家財政政策的調整,銀根緊縮,使得藥材市場顯現冷清。"
鄭智文認為,去年經過多輪炒作,多數藥材相對合理價位已經偏高,囤積倒賣者之間也已漸成均勢,藥市開始進入實際消化階段。"火爆的時候,一些藥材漲幅大漲速快,低價貨源多未來得及出售,隨著投資熱降溫,有低價貨者多開始拋貨,這也是目前藥材價格回落的原因之一。"他說。
短期來看,一些跟漲品種在未來很可能面臨跳水。中藥材天地網副總經理賈海彬告訴記者,家種品類在未來跳水風險最大,如澤瀉、麥冬、佛手等;而一些野生藥材品種由于供給有限,價格屬于剛性上漲,仍有積壓需求。中藥材天地網數據顯示,野生99指數下跌0.460%,家種100指數下降1.400%,后者下降幅度更為顯著。
不過,盡管顯現微跌跡象,中藥材價格相較2009年仍屬高位,根據中藥材天地網數據,2010年12月份,綜合200指數環比下跌1.231%,但同比上漲達100%。上述沃華藥業羅姓主管稱,原材料價格還沒有明顯松動,仍在高位徘徊。
一位長期跟蹤中藥材大宗商品價格的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三七、黨參、當歸、茯苓等一度領漲的中藥材仍呈現上行趨勢,"盡管長期來看,此輪暴漲之后存在下降空間,但大宗商品如三七、金銀花等并未下跌。"
"2011年抗病毒的藥物肯定要漲價,再加上國內對保健藥品的需求以及農民對種藥材獲利的需求幾個因素加起來,漲是必然的,降是個別品種。"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日前對媒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