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19 0:00:00 來源:
未知
制藥企業“不務正業”有多種表現,有的把藥品改了包裝做成保健食品賣,以增加賣場增加消費頻次來擴大市場,有的根據藥食同源的原理推出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走商超或者母嬰專賣渠道,還有的以創新產品直接踏入食品或者日化行業,更有藥企看好已經形成品類的非藥市場,插足過去,以圖反客為主。眾多跨界擴張企業到底有多少是成功的,恐怕只有企業自己清楚。但是,的確已經有企業在非藥領域收獲頗豐,其“副業”的銷售額甚至直追主業。
追根溯源,制藥企業跨界擴張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是主動出擊還是被迫叛逃?是有備而戰還是盲目跟風?哪些動機和條件對成功確有幫助?對后來者有哪些啟示?
嚴苛的環境、不成熟的政策讓藥企“不務正業”
醫藥研發投入巨大,周期長,利潤薄,而國內醫改政策頻頻出臺,經營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是導致制藥企業紛紛向非藥市場謀求出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做一個藥品,從開始研究到最后銷售,至少在5年以上。”捷斯瑞醫藥有限公司總裁張海雷說。
除此之外,藥品研發還伴隨著大量的資金投入。中藥雖然用的是傳統的方子,藥品審批寬松一些,但是如果要想推出新產品,耗資耗時也不會少。相比之下,化妝品、食品、日化品所經歷的程序要容易得多。一家化妝品報批企業的管理人員表示,功能性化妝品的審批一般半年即可完成。
“對制藥企業來說,現在產業政策的環境可以說是惡劣。”九州通醫藥集團副總經理牛正乾如是評論。醫改已經進行了多年,但是藥品進入醫院,層層環節仍面臨著“潛規則”的壓力,不要說各種招標,進入醫院有時連管理醫院處方的技術人員都需要打點。
“醫改已經將藥品價格降到了很低的程度,但是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的根子其實不在制藥企業,而在醫院。”牛正乾舉例說,現在政策規定普藥(編者注:指在臨床上已經廣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規藥品,可以由多家企業生產和銷售)利潤的上限僅為8%,這種限制讓制藥界人士感覺很無奈。
相比之下,外資企業卻可以享受“超國民”待遇。制藥界向來有“一品兩規”的說法,就是同樣一種藥品,擁有獨家技術的外資企業定價可以是十幾元,而國內生產企業只能定價幾角錢,相差近百倍。
業內人士認為,最近幾年來眾多制藥企業,其中包括很多上市公司選擇進軍非藥市場,實在是壓力之下的被動選擇,它們不得不為生存和發展另覓出路。
利益趨使,“副業”利潤不亞于“主業”
醫藥界人士認為,向非藥市場擴張如果成功,企業將因此獲益匪淺。世界制藥巨頭強生、施貴寶都涉足非藥市場,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強生的嬰兒油、爽身粉、面霜等都是化妝品,而強生的消費品部是該集團的第三大業務部門,每年創造的銷售額甚至不亞于制藥部門。施貴寶的伊卡璐洗發水、諾華的嬰兒奶粉也都業績不俗。
實際上,起初的轉型也許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不少藥企在轉向快消品市場之后,卻迎來了發展的“第二春”,這也是不少藥企至今對跨界到快消品熱情不減的主要原因。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