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經濟開發區(以下稱“江夏開發區”)位于武漢市南部,北靠享有“華中硅谷”之稱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南接武漢外環,周鄰23所大專院校、56個科研所,并擁有5萬畝無污染的城中湖,山水相映,風光宜人。
江夏開發區1992年獲批成立,起家于江夏廟山地區。早年因發展需要,借國家級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光戴了一頂紅帽子,名為“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2004年,江夏開發區開始自創品牌謀發展。幾年來,開發區不僅成為江夏經濟的龍頭,而且成為“武漢南部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光谷孵大后“飛”往江夏
“長航電機”是一家老牌國企,原坐落在關山地區,主要從事冶金起重電機的專業生產。2006年,這家國企賣掉了關山地區的場地,遷移至江夏經濟開發區藏龍島科技園。
利用處置老廠房的資金,“長航電機”不但擴大了生產車間,還優化了工藝流程。幾年來,產值從1個多億增長到3個多億,年繳稅收從數百萬元增長到過千萬元。“城區退二(產業)進三(產業)是大趨勢。當時選址藏龍島考慮的因素包括:藏龍島機電企業扎堆效應明顯;藏龍島地價較便宜,距離城區和部分員工居住地也較近,交通比較方便。”“長航電機”負責人吳臨元昨說。
與“長航電機”的考慮類似,武漢鼓風機廠和臥龍電機(原湖北電機廠)也從主城區遷往遠城區江夏。“園區現有企業90余家,其中來自江浙一帶的遷建企業約占兩成,來自武漢周邊地市的遷建企業約占一成,其他絕大部分是來自武昌、洪山等主城區的遷建企業,約占總數的七成。”江夏開發區藏龍島科技園招商部負責人昨對記者講。
江夏開發區現有廟山開發區、藏龍島科技園、大橋新區等“四區七園”。藏龍島科技園的遷建企業多,只是江夏開發區的一個縮影。據開發區有關人士介紹,入駐開發區的企業包括如下三類:一些是原在東湖開發區注冊而在江夏尋求擴展的企業,如博大電氣公司等;一些是在“兩區”的選擇中“相中”江夏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如武漢電力儀表公司、普生制藥等;還有一些企業是通過東湖開發區“孵化”,被江夏開發區招引而來。“孵化”長大后,“飛”到江夏開發區的典型企業莫過于上市企業“凱迪電力”。1992年,“凱迪電力”(原名武漢凱迪科技開發公司)還是一家注冊資金10萬元的小公司,在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孵化”。如今,“凱迪電力”已成為中國電力環保產業的一顆耀眼明星,僅2010年前三季度,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66億元,凈利潤達1.6億元,塊頭與往日不可同日而語。“入駐開發區的企業中,有光谷‘孵化’經歷的企業雖然不占大多數,但也有數十家之多。”江夏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家林介紹,相較于其他開發區,江夏開發區因地理優勢,受國家級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輻射和影響更大。
稅收占江夏的半壁江山
江夏區是武漢市的南大門,東接鄂州,南通咸寧,西臨長江,北連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武漢連接“1+8”城市圈南部的最佳紐帶。江夏的區位較武漢其他幾個遠城區更為有利的是,可受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的輻射和影響。
江夏還有勞動力、土地價格低等成本優勢。以藏龍島科技園為例,該園區目前的工業地價約為17.6萬元/畝,只相當于臨近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一半。水、公、鐵、空交通四通八達,全國最大的東西南北高速公路相交于江夏,高速公路8小時可達廣州、上海、重慶、北京、西安等地,高鐵4小時內可達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由于具有諸多比較優勢,江夏尤其是江夏經濟開發區成為武漢主城區制造業外遷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江夏區規模工業企業159戶,94%集中在開發區園區內,園區集聚優勢凸顯。
目前,江夏開發區規劃的72平方公里工業區范圍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備,已建成廟山開發區、藏龍島科技園區、大橋新區三大核心工業園區;開發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三大主導產業。其中,廟山開發區的光機電、生物醫藥產業,藏龍島科技園區的電子信息和總部經濟,大橋新區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尤為明顯。
因為承接了大量的產業轉移項目,江夏開發區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江夏工業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已經凸現。截至2010年底,江夏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0億元,完成稅收15億元,累計引進各類項目392個,投資677.71億元,其中工業項目316個,投資447.89億元;工業項目中投資億元以上的117個,投資388.81億元,分別占全區億元以上工業項目的82.91%和89.58%。
“開發區已發展成為全區工業發展的集聚區、項目建設的主戰場、財政收入的主力軍,成為名副其實的推動江夏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在江夏的經濟社會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江夏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家林昨說。
大力發展三大主導產業
江夏是武漢市主城外擴輻射面積最大的南部區域,也是“武漢·中國光谷”的擴展地,在武漢市的戰略地位日益凸現。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江夏憑其良好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基礎和成本優勢,將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成為武漢最具潛力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
新一輪產業升級和轉移,為江夏開發區及江夏的工業發展帶來了大好機遇。江夏區工業發展(修編)規劃綱要日前提出,要按照產業結構優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及節能減排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三大主導產業。
光電子信息產業方面,依托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延伸擴張,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以凡谷電子和光訊科技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傳輸設備、光纖光纜、交換設備、光通信終端設備、通訊設備機殼、專用集成電路等產品,打造“中國光谷”最大的配套產業基地。
生物醫藥方面,以武漢生物制品、武漢醫藥園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基因工程制藥、疫苗、檢驗試劑和化學合成創新藥物,加快發展中藥現代化和中藥飲片。支持基地內的武漢制藥集團、長聯生化、烯王生物工程等幾十家企業發展壯大,增強產業競爭力。努力將江夏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成為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醫藥高科技項目孵化基地、新醫藥現代化研發中心、醫藥國際信息交流中心。
裝備制造業方面,將依托中國南車集團的龍頭帶動,大力發展機車車輛裝備制造業。以南車集團長江車輛有限公司項目建成投產為契機,著力引進建設一批配套工業項目,重點發展貨車制造和高速列車維修,建成我國最大的鐵路貨車研發基地、對外出口基地及亞洲最大的鐵路貨車整車生產基地。
依托中鐵科工、湖北天地重工投資興建,大力發展工程機械裝備制造業。為適應城市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投資,重點發展盾構機、架橋機等大型工程機械。引進相應的配套項目,逐步形成產業集群。
依托凱迪電力的產業輻射,大力發展環保節能裝備制造業。支持武漢鼓風機、武鍋致信、亞美閥門等企業做大做強,建成華中地區最具影響的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基地。
依托中廣核和東方電氣為龍頭,大力打造核電裝備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裝備制造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先導產業。要主動承接武漢工業由中心城區向遠城區的戰略轉移,充分發揮中國光谷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拉長延伸現有裝備制造產業鏈條,發展壯大一批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江夏區政府有關人士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