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中國虎網 2011/1/25 0:00:00 來源:
未知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實現西部強省目標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大幅提升綜合實力、闊步邁向中等發達省份的
重要時期。根據《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制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本規劃綱要,主要是理清發展思路,
闡明目標任務,確定工作重點,引導全省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道路上奮勇前進。
第一篇 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科學認識省情特點,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牢牢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開創
科學發展、富民強省新局面。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環境
一、“十一五”發展取得令人矚目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
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省委、
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
心一意謀發展、扎扎實實促和諧,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努力
克服特大地震、雨雪冰凍、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提前一到兩年
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三秦大地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跨越式發展勢頭強勁,生產總值躍上萬億元
臺階,為“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長14.8%,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
000美元;財政收入突破1800億元,年均增長27.8%,總收入和支出
分別是“十五”的3.4倍和3.2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62
萬億元,年均增長34.4%,加快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服務設施水
平明顯提升。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連年獲得豐
收,蘋果面積、產量穩居全國第一;優勢特色產業增勢強勁,戰略性
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成效明顯,以西安高新區
為代表的各類園區成為新的增長極;一批投資過百億、上千億元的重
大項目加快推進,23戶企業銷售收入過百億;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
關中、陜北、陜南發展呈現新格局,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率
達到46.5%。
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在交通、水利、電力、市政等領域興建了一
批多年想建的大項目,基礎設施短板正在成為競爭的新優勢。“兩縱
五橫四樞紐”鐵路網基本形成,新建鐵路2600公里,鄭西客運專線、
太中銀和包西復線順利通車;“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日益完善,
新增通車里程2158公里,總量位居西部第一,市市通高速目標圓滿實
現;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躍居全國第八、躋身世界百強行列,
榆林新機場旅客吞吐量近百萬人次,增幅位居全國支線機場前列;信
息、電力、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引乾濟石調水、采兔溝水
庫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相繼建成,西安地鐵2號線提前貫通并進入調
試,新增發電裝機1228萬千瓦,“氣化陜西”工程不斷延伸。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一山兩河”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力度加大,
關中、陜北縣級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建成,陜南28個縣區全部進
入國家生態補償范圍,漢丹江水質保持良好,渭河干流水質明顯改善。
節能減排目標如期完成,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加大,關小上大取得明顯成效。退耕還林面積穩居
全國第一,鞏固成果工程順利實施,完成造林2461萬畝,治理水土流
失面積3.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41.42%,設區市空氣質量良
好天數連年超過300天,綠色成為三秦大地主色調。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企、農村、科技、文化、衛生、行政等重
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進展順利。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一批大型
國企和高新技術企業成功上市,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較好發揮。
中小企業發展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占到半壁江山。政府機構改革
順利實施,擴權強縣和財政直管縣試點初見成效,縣域經濟實力顯著
增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任務提前完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
階段性成果,省市級文化事業單位改制全面實現。對外開放水平不斷
提高,4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陜投資,外商投資企業達到4000多家,
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重大突破,年進出口總額跨上百億美元臺階。
歐亞經濟論壇、西洽會、楊凌農高會等成為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
和諧社會建設加快。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八大工程建設成效
顯著。5.12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陜南暴雨地質
災害重建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義務教育普九目標提前實現,城鄉居民
醫療保險全面覆蓋,最低收入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六到農家”取得
明顯成效,解決了125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325萬人實現脫
貧。中小學“蛋奶工程”、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農村孕產婦免費
住院分娩全面落實。就業規模持續擴展,農民工轉移轉化力度加大,
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3.7%和14.9%。平安陜西建設深入實施,
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增強,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得到提升,雙擁活
動蓬勃開展,工青婦等群團工作富有成效,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新
聞出版、民族宗教和外事僑務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全省大局和諧
穩定。
實踐表明,“十一五”時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增長最快、
發展質量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是全省干部群眾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發生深刻變化的五年。謀發展、
促和諧、奔小康成為思想主流,創業、創新、創優成為自覺行動,自
我加壓、不斷趕超、爭創一流成為共同意愿。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
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經過五年努力奮斗,
陜西跨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二、“十二五”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國際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經濟結構進
入調整期,經濟治理機制進入變革期,創新和產業轉型處于孕育期,
新興市場國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外部環境總體上有利于我們加快發展。
從全國看,國家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城鄉
統籌發展,把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
地位,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加快資源轉化步伐,強
化生態環境保護,再實施一批區域發展規劃等,為我省加快發展創造
了諸多有利條件。從省內看,經過多年努力,我們成功探索出了一條
具有陜西特色的發展路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蓄積了巨大的發
展潛能,完全能夠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跨越。但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
影響尚未消除,外部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各省份競相追趕,區
域競爭日益激烈。我省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
比較突出,欠發達仍然是基本省情,發展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實施
趕超仍然是基本戰略,加快發展仍然是主要任務。
綜合分析,未來五年我省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諸
多的風險挑戰。舉措得當則經濟快速增長、實現新的突破、增加百姓
福祉;應對失策則可能喪失機遇、經濟徘徊不前、社會矛盾激增。我
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對照先進尋差距,盯著排頭找不足,科學判斷
發展方位,牢牢抓住發展機遇,準確把握發展規律,以只爭朝夕的緊
迫感、無愧時代的使命感和立說立行的責任感,勇于擔當,善于創新,
敢于跨越,譜寫出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新篇章。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
轉變觀念,以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破解城鄉居民收
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經濟外向度低三大難題,著力構建特色優
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四大產業體系,著
力實施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科技創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深化改革開放五大任務,全面推進富民強省十大工程,建設經濟強、
科教強、文化強的西部強省,建設綠色、現代、開放、和諧、奮進的
新陜西,為實現全面小康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陜西所有
問題的關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發揮優勢,釋放潛能,瞄準
先進,實施趕超,更加自覺地推動科學發展。
——必須調整結構轉型發展。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
撐,強化產業融合,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區域互動,縮小城鄉差距,
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必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堅持為了人、依靠人、發展人、富
裕人,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推進基本公
共服務均等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堅持發展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
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擴大投資和促進消費
雙拉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展。
——必須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
樹立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敢于先行先試,創新體制機制,用好兩個
市場和兩種資源,努力實現多元化發展和包容性增長。
第三章 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實現“三個上臺階”,即經濟綜合實力、人民生活水
平和質量、生態環境保護上臺階;“三個大幅提升”,即生產總值、
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兩個明顯改善”,即基礎設施
和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明顯改善,社會和諧程度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明
顯改善;“一個大跨越”,即從經濟欠發達省份跨進中等發達省份行
列。
經濟綜合實力: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
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年均增長20%以上;居民消費能力明顯提升,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逐
步增強,價格總水平控制在預期范圍之內,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
費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6%以上。
經濟結構優化:特色優勢產業帶動作用顯著增強,現代農業發展
水平大幅提升,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3%以上,服務業
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
城鄉統籌步伐加快,城鎮化水平達到57%,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
域協調互動,縣域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55%
左右。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
別降低16%和1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
43%,森林蓄積量達到4.7億立方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
00%;城市、縣城及重點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生活垃圾處理率達
到90%,縣以上城鎮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危險廢物、醫療廢
物得到妥善處理。
人民生活水平: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農村貧
困人口顯著減少。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能力和水平顯著
提升。全省力爭轉移轉化農業人口600萬人,城鎮新增就業200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85%以
上。
和諧社會建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同步建設,教育、科技、
衛生、文化事業投入進一步加大,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城鄉醫
療衛生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
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企業市場主
體地位更加凸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法治政府、
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各級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和科學
決策水平進一步提高。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拓展,經濟外向度明顯提升,
實際利用外商投資大幅度增加,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力爭
有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陜西。
到2020年,生產總值再翻一番,全面實現西部強省目標,力爭進
入全國發達省份行列,整體進入現代化階段,建成惠及三秦百姓更高
水平的小康社會。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