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2/12 0:00:00 來源:
未知
兼并重組后的國藥不僅初步實現了全產業鏈理想,而且依靠科技創新和資源整合,在重大疫情控制和預防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并對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做出了自己的詮釋
承擔“防患”責任
“全球第一支手足口病滅活疫苗將有望在中國率先上市。”
2010年歲末
,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由設在國藥集團下屬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國藥、中生)的新型疫苗國家工程中心研究開發的EV71型滅活疫苗(手足口病腸病毒71型),獲得臨床研究批件,即將進入臨床觀察階段。
這是我國疫苗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人們不會忘記,2008年3月這一疫情在安徽阜陽暴發,并奪走了23名兒童的生命。一時間,為人父母的談“病”色變。隨著重癥病例數的攀升,一些地區衛生局甚至聯合市教委發出讓幼兒園和小學停課的通知。
兩個月之后,衛生部將其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防治;國家科技部緊急立項,啟動了“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應急項目“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制”。
通過專家評選,中生成為這次產學研聯合攻關課題組的牽頭單位。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制,只是國藥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傳染病專項”、“科技支撐計劃”等科技創新戰略任務之一。據悉,國藥也是2010年9月集中開展的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接種活動的任務承擔者。1億多人次大規模的疫苗接種對國藥集團的生產、質保、倉儲、冷鏈運輸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驗。國藥通過統籌規劃、全局一盤棋順利完成了任務。
在外人看來如此龐大的任務,無疑是利潤豐厚的香餑餑。殊不知,國藥承接的更多的是責任。國藥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石晟怡表示,由于計劃免疫苗的價格嚴格受到國家的控制,而各方面成本又都在不斷攀升,導致一類疫苗的利潤非常低。因此,全國只有國藥集團旗下的上海、武漢、蘭州生物制品所和天壇生物成為我國生產供應麻疹疫苗的主力軍。“雖然1.1元/人份的價格幾乎沒有什么利潤可言,但是作為一家中央企業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此次手足口病滅活疫苗的科研投入,更是高達1個億。“2010年手足口病在全國暴發了12萬例,比2009年上升40%。該項研究將對疫情的控制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體現國企對民族產業的引領作用,真正儲備了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力量。”
據了解,目前國藥生產供應所有的計劃免疫疫苗品種占有80%的一類苗(由國家采購、免費接種)市場;占有超過30%的份額的二類苗(消費者自主消費)市場。
注入科研“血液”
“只有有了一個高水平的醫藥科研機構,國藥才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健康平臺。”“現在國藥80%的利潤來自商業,如果能在研發和工業上有進步,那國藥的整體實力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之前,國藥董事長宋志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手足口病疫苗研制中,國藥扮演的重要角色正是得益于高水平的醫藥科研。
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并指出在生物產業方面,要“大力發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水平”。
國藥于是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將生物制品作為集團“十二五”發展重點,整合集團生物制品資源。力求在“十二五"期間生物制品業務有更大的發展。
2010年,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重組進入國藥。作為央企序列中唯一的醫藥行業科研院所,上海醫工院的醫藥研發能力在國內同樣首屈一指,有30余家上市公司以其輸出的科研成果作為主要產品。
上海醫工院強大的科研力量,成為國藥集團的產業發動機和裂變器。隨著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加入,國藥集團重新整合科研資源成立了 “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以下簡稱“中國醫工總院”),重點加強了集團內科研與產業的結合,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集團、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聯合重組。僅一年多時間,醫藥央企實現“5變3”。最終形成了國藥、華潤、通用三足鼎立的局面。石晟怡介紹,整合后的國藥把更多資源投入到自主創新方面,加快建設科研開發體系。
整合后科學技術與產業緊密對接,成果產業化的進程開始提速。2010年12月21日,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與美國哈博生物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按照合同約定,美國哈博生物公司將三個已在國外進入II期或III期臨床藥物的中國專利許可給該院。這些品種可分別用于治療抗腫瘤、抗糖尿病、抗感染等疾病。引入這些品種的中國專利許可后,中國醫工總院將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進行深入研發、工藝改進以及生產銷售。此舉開啟了中國醫工總院從國外引進成熟品種中國專利許可的先河,豐富了新藥研發的渠道,加速了中國醫工總院新藥創制的步伐,提升了中國醫工總院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的實力。
手足口病滅活疫苗,看似一個簡單的科研成果,背后隱含著巨大的轉變。標志著重組后國藥集團正從鋪設流通網絡控制醫藥產業終端、加快產業基地建設、向產業鏈的高端延伸,努力打造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使中央企業健康產業平臺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除此之外,國藥通過收購山西威奇達等企業并整合內部資源,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富有特色的抗感染藥、抗癌藥、麻醉精神藥品等從原料藥到制劑生產的全產業鏈生產基地。
探索重組“路徑”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股權多元化。”2011年1月7日,國資委主任王勇在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重申了這一經營理念。石晟怡告訴記者,處于全競爭領域的國藥正是這一理念的探索和實踐者。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國藥就開始與跨國企業合作;最近十年國藥與民營企業的合作也有很多成功經驗。以國藥控股為例。原中國醫藥的優質資產上市后,存續部分2003年在國藥的積極運作下與上海復星合作形成了現在的國藥控股。“用國企的人力資源和高度責任感與民營企業靈活的機制相結合”,國藥控股創造了醫藥領域的一個奇跡。
2003年至2008年國藥控股復合增長率為34%,而全行業復合增長率僅為16%。2009年9月國藥控股在香港上市。國藥控股用募集資金迅速并購地方醫藥物流分銷企業,一年時間中打造了遍布全國的醫藥系統主干網絡。到目前為止,國藥控股已在全國29個省市建立了50多家分、子公司,在8個重點地區建成和在建29個現代物流 (配送)中心,全國3級以上醫院覆蓋83%以上,形成覆蓋全國的醫藥網絡布局。由于其“終端拉動上游”的市場競爭模式受到國際資本的青睞,國藥控股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國有企業估值最高、國際同類企業排名第三的上市公司。
10月18日,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整體加入國藥集團。“中出服”主要定位為綜合性國際經貿業務,國藥表示:“我們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國際化正處于起步階段。在這方面,我們寄希望于國藥與中出服公司重組后構建的國際化平臺。利用原中出服的國際資源和國際化團隊提升國藥集團在國際化經營中的核心競爭力。”
一系列重組后,國藥集團明確了醫藥分銷及物流配送、生物制品、化學制藥、現代中藥、醫藥進出口及海外實業等11大業務為核心業務板塊,并表示今后將按照業務板塊來進行重組與整合。
“巨型資本才能問鼎巨型機會。”石晟怡表示,國藥今后的整合重組步伐依然會加快。“疫苗的研制只是國藥責任的一部分。”從世界范圍看全球醫藥行業的格局可能重新洗牌,醫藥行業的競爭很快將轉戰到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藥首要的責任是如何通過營銷網絡做好中國這個全世界增長最好的新興市場,并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在重大新藥研制的突破性進展,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