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7 0:00:00 來源:
未知
國家發改委第27輪降價令上周一正式實施。在全國人大代表紛紛呼吁拋棄藥品“唯價論”之后,這一輪降價令的出臺與實施再次觸碰市場敏感的神經。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中藥材價格上漲、中成藥利潤率下降、從而導致了“合格假藥”出現的問題,引起了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視。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曾慶洪相繼為藥企發話:
醫藥行業面臨原材料、能源、人工、租金上漲等困難。而由于國家對藥品實行價格管制,再加上政府藥品限價令的發布,藥價并不能像其他行業隨成本上漲而上漲。“唯價論”的藥品定價方式使得藥企難以兼顧藥品質量,甚至不愿意賠本生產,最終讓一批物美價廉的常用藥從
藥店貨架上消失。
中成藥生產成本是否如人大代表所說大幅上漲?生產中成藥到底是虧還是賺?品牌中成藥
企業到底面臨何種困境?為了解最為真實的中成藥生存現狀,連日來,《羊城晚報》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廣東十多家老字號中成藥生產企業展開調查。
中藥材漲價,藥廠利潤下滑
從2009年以來,以中藥材價格為主的生產成本上漲一直困擾著整個中成藥行業。
以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所提到的心血管藥物復方丹參片為例,人大代表曾慶洪調研發現,其主要原料三七,原來是60元/公斤,前年是100元/公斤,去年1月份上漲至200元/公斤,去年3月份價格更是一路飆升到了360元/公斤,最高時竟然達到600多元一公斤,1年多的時間就漲了10倍。
事實上,不僅是三七,去年以來,由于自然災害影響,部分中藥材產量大幅下降,但與此同時,市場上的需求卻是有增無減,再加上游資的炒作,而政府對中藥的價格監管薄弱、機制不健全,國內大部分中藥材價格都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
廣東是全國中成藥生產和中藥材消耗的重要省份。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受訪企業生產中所需的當歸、甘草、桔梗、平貝母、水半夏、黨參、黃苓、川芎、板藍根、金銀花等中藥材均在漲價的榜單當中。近一年來,有九成受訪企業的生產成本上漲20%,其中漲幅最大的就是中藥材。有七成受訪企業的核心產品所需的中藥材價格上漲幅度達10%-50%,而有三成受訪企業的核心產品所需中藥材的價格上漲幅度超過100%。
而中國中藥協會提供的一份數據也顯示: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有84%漲價,漲幅多在5%至180%。其中,28%的中藥材價格漲幅超過51%,6%超過181%,2%超過300%。以太子參的漲幅最為明顯,2010年初至今漲幅達到353%。
中藥材價格大幅上漲大大降低了中成藥業務的毛利率。在本次調查中,有八成受訪企業表示中成藥銷售毛利率同比出現下滑,甚至是無利可圖。從已披露的醫藥上市公司的中成藥業務情況來看,盡管2010年凈利潤都實現了不同幅度的增長,但原料成本增加還是導致了公司盈利能力有所下跌。
降價令出臺,藥價上調無望
盡管原材料、人工、能源水電等成本持續上漲,但根據國家對藥品價格的監管方式,成本上漲產生的矛盾卻難以完全轉嫁到產品售價上。
相反,在2009年10月發改委首次發布的《關于公布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的通知(發改價格[2009]2489號)》中,公布的基藥價格與現行政府規定的零售指導價比,約有45%的品種價格作了適當下調,平均降價12%左右。而基本藥物制度推行后,試點地區基本藥物實際零售價格又平均下降30%,部分試點地區降幅高達50%。上文列舉的60片規格的復方丹參片,其指導價也由7.2元進一步下調至6.6元。
而就在基藥零售指導價發布一年后,2010年11月和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兩度揮起降價大刀,降低180多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兩次降價平均降幅為20%。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發出27張降價令,最大一次平均降幅達40%。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九成受訪企業的產品都曾有過1%-50%不等的降價。在原材料成本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不少受訪企業反映,目前的最高零售價格認定公布時間太長,需要重新合理制定中成藥最高零售價格,不要一味地降價,而是應該根據原料、勞動成本等綜合因素,在一年或半年左右的固定時間公布一次價格。
超低價競爭,劣藥驅逐良藥
除了中藥材價格、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影響外,來自同行的超低價競爭,也是品牌中成藥的“難言之隱”。
針對復方丹參片這一品種,記者近日走訪廣州市內多家藥店看到,不同廠家生產的60片裝復方丹參片的價格參差不齊。同種規格,作為全國最大的復方丹參片生產企業白云山和黃的零售價為6元,而廣東另一家叫怡康的藥企生產的零售價僅為3.7元。隨后記者在一個有資質的藥品交易網上查到,前者的供貨價為5.62元,而后者的供貨價則只需1.05元。也就是說,如果前者在藥店只賣6元的話,藥店只有6%的利潤空間,但是如果銷售后者的話,零售價雖然低至3.7元,但藥店的利潤空間卻高達88%。
但人大代表曾慶洪調研發現,如果按照目前三七市價360元/公斤和藥典要求生產計算,一瓶60片裝的復方丹參片,三七一項成本就要占到3元,不要說還有丹參、冰片、輔料、人工等成本。一瓶60片的復方丹參片供貨價只用1.05元,其質量確實令人擔憂。
2010年11月河北省藥監局和河北省藥檢所聯合對本省銷售的十幾個品牌復方丹參片進行抽檢,發現合格的只有白云山和黃等兩個品牌。而2010年江蘇省公布的第一期藥品質量公告中,就有兩個廠家的復方丹參片被檢出異性有機物,其中就有怡康生產的復方丹參片。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異性有機物指的是混在藥材中不合規定標準的其他類似藥材,又或者是同一植物中藥用以外的其他部位。說白了,檢測異性有機物就是要鑒別企業是把藥材提取還是打粉入片。“因為目前藥品質量標準不能完全反映藥品質量,尤其中成藥處方有數種或數十種藥材,但含量指標或鑒別只檢查部分藥材,不能反映是否按處方投料。因此,不少品牌中成藥都面臨著同類偷工減料產品的低價惡性競爭”。
而在記者發出的調查問卷中,受訪的所有企業均反映遭遇到同類產品超低價競爭,而且競爭非常激烈。
招標唯價論,無奈退出招標
在我國,兩成的藥品銷售在藥店,八成的銷售在
醫院。但即使是不超過發改委制定的最高指導價,也并不意味著藥品就能順利進入醫院。由于同類產品的超低價競爭,招標反而成了不少品牌中成藥難以逾越的一道坎。有企業質疑,目前在全國推廣的基藥招標“雙信封”制,一個是經濟技術標書,另一個是商務標書,但幾乎所有藥品生產企業都能滿足“經濟技術標書”要求,最終只由“價格最低”因素決定。
再以60片裝的復方丹參片為例。全國政協委員劉革新在《關于吁請調整基本藥物招標采購辦法的緊急建議》的提案中指出,在安徽省基本藥物招投標中,60片裝糖衣復方丹參片僅0.95元/瓶,而國內主流優勢企業同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為5.6元/瓶,價格相差近6倍。
上個月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等20家協會共同舉辦的座談會上,來自醫藥界的近40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均表示,基藥招標唯低價論,規模藥企身處兩難。步長制藥集團有20多個基本藥物品種,由于不少
藥品的招標價格根本達不到成本,所以步長制藥集團無奈只能退出了不少省份的基本藥物招標。而輔仁藥業參與過多省招標后,也發現技術門檻基本上形同虛設,因為所有的企業都能夠通過技術標,所以,最后的競爭基本上仍然是價格競爭。目前輔仁藥業采取的措施是價格能夠滿足成本就投標,一看要賠本了就趕緊廢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