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率高但就診率低
2009年,流行歌手陳琳因患抑郁癥自殺身亡,曾引起人們對抑郁癥的強烈關注。近年來,由精神因素導致的自殺、他殺事件不斷。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表明:在我國,精神障礙排在疾病總負擔的首位,已超過心腦血管、呼喚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有關專家表示,由于經濟社會急劇變化,巨大的心理震蕩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并已成為我國威脅社會安定的因素之一。
在各類精神疾患中,抑郁癥是一種涉及人群非常廣泛的精神障礙,全球約有3.4億人口曾經或者正在承受著抑郁癥的困擾。在我國,成年居民中抑郁癥的患病率為6.1%。在所有自殺者中,40%患有抑郁癥。抑郁癥患者罹患慢性病的比例也高于一般人群。
但是,因害怕被周圍的人看成“另類”,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對診療并不積極。以抑郁癥為例,輕度心理障礙的治療率僅為8.3%,重性抑郁障礙的門診治療復發率則高達40%;就診的抑郁癥患者中,59%就診于非精神專科。
總體來說,我國目前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就診率較低有效率不高,但脫落率和復發率較高。
中醫藥綜合干預作用獨特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理科在奧運會醫療保障中心建立了中醫心理診室,嘗試在奧運會醫療保障中采用中醫心理治療方法幫助運動員減壓。特殊的診室曾讓國外參觀者和求助者絡繹不絕。
廣安門醫院心理科主任汪衛東表示,中醫心理學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藥學的土壤,又汲取了現代西方文化和臨床心理學的養分,具有濃厚的中西醫結合色彩,在現代精神疾病的治療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曾對“情志病”(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心理、精神疾?。┯羞^記載。在與此類疾病的斗爭過程中,中醫形成了形神一體觀、五臟情志論、心主神明論等治療心理疾病的核心理論。
深圳市中醫院腦病心理科主任虢周科教授認為,中醫心理學具有獨特的本土文化優勢,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該院進行的一項研究,對比了中醫綜合干預療法與西藥及認知療法對抑郁癥的治療效果。為期兩年的臨床觀察表明,中醫綜合干預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抑郁情緒,降低癥狀反復率,其效果優于西藥及認知療法。而認知療法加中藥治療對防止抑郁癥復發作用積極。
虢周科表示,現實迫切需要中醫加入到心理疾病的治療當中,但我國的中醫精神疾病治療模式還在探索中,還存在癥狀描述不清、診斷不確定、治療方法單一甚至雜亂、療效不穩定等問題。他認為,臨床是中醫心理學的根基,從臨床實踐帶動理論升華和技術革新是中醫心理學的發展方向。
鏈接一
喜怒哀樂中藥可調
會上,中醫心理養生專家吳中云推薦了12種由《內經》等中醫經典歸納而來的中醫心理養生保健法。
提高品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品德修養,并且認為提高自身品德修養是心理養生的要義。具有良好道德品質有利于長壽,如孔子所說“仁者壽”。
順時調神 順應四季變化,在生活起居中注意調整自己的精神情志,這在中醫心理養生中被稱為頃時調神。春天人們容易倦怠,即“春困”。但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人們要順應自然,心理調養的重點要放在“生”上,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使肝氣順達,可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悅納自我 就是欣然接受自己。擺脫攀比心理,多從積極的角度認識自我?!秲冉洝吩谥v養生之道時說:“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其中,“高下不相慕”就是不必羨慕別人、擺脫攀比心理。
節制欲求 指節制過度的欲求。《內經》倡導“志閑而少欲”,要人們保持較為超脫的心態,不為物欲所擾。
調節情緒 中醫心理養生很重視情志的調節。人們如果善于調節情志,使情志抒發適度,就不會有損于心神。但如果七情過激,會使臟腑平衡遭到破壞,進而引發相關疾病。調節情緒的方法包括恬淡心態、梳理心結、感受快樂、宣泄法、移神法等。
清靜養神 即維護心境的穩定與安寧?!秲冉洝分鲝埖那屐o養神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防病養生方法,具體方法包括改變環境法、靜坐法、散步法等。
培養和協調意志品質 《內經》說,保持意志的和諧,精神就能夠專注,心理活動正常而不致渙散,就不會因為外界刺激而產生懊悔或憤怒,這樣就可以使五臟免于遭受邪氣的侵害。
陶冶氣質 即《內經》所說的“節陰陽”。氣質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性情、秉性。氣質具有穩定而不易改變的特點。但是,在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人的氣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發生某些變化的。每個人都可以盡量發揮自己氣質中的積極方面,克服消極方面,陶冶氣質。
涵養性格 性格過于剛強的人易于怒火焚心,性格過于柔弱的人則易于忍氣吞聲。調節性格中的剛與柔,使剛柔相濟,對于心理養生是頗為有益的?!秲冉洝烦珜藗円朴趫F結人、具有親和力,要助人為樂、愿意成全別人,雖地位尊貴但要為人謙遜,這既是倡導人們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倡導人們培養良好的性格。
飲食養生 根據中醫文獻的記載,有數十種食物有心神保健的作用,包括芝麻、大棗、核桃等。就餐中和就餐后要盡可能保持心情舒暢,愉快的情緒有助于腸胃的消化吸收,還可以增進食欲。
運動養生 中醫心理養生主張清靜養神,同時也很重視運動在養生中的作用,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心靜體動”。中醫將養神與養身聯系在一起,不僅主張通過“養神”來“養形”,而且提倡通過“動形”以“怡神”。常見的運動養生法方法有氣功、導引、舞蹈、散步等。
音樂養生 中醫經典用“天人合一”的理念來闡釋人與音樂的關系。《靈樞》中指出了五音六律與人體臟腑的相互關聯。近年來,人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治療作用有了進一步的研究。
鏈接二
古代中醫心理療法趣聞
中醫心理療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千百年流傳下來許多診療奇聞佳話。
激怒療法 傳說戰國時代齊閔王患了憂郁癥,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詳細診斷后對太子說:“齊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來治療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齊王,他肯定要把我殺死的?!碧勇犃藨┣蟮溃骸爸灰苤魏酶竿醯牟。液湍负笠欢ūWC你的生命安全。”文摯推辭不過,只得應允。當即與齊王約好看病的時間,結果第一次文摯沒有來,又約第二次,第二次沒來又約第三次,第三次同樣失約。齊王見文摯連續三次失約,非常惱怒。過了幾天,文摯突然來了,連禮也不見,鞋也不脫,就上到齊王的床鋪上問疾看病,并用粗野之話激怒齊王。齊王實在忍耐不住,便起身大罵文摯。一怒一罵,郁悶一瀉,齊王的憂郁癥就好了。文摯根據中醫情志治病的“怒勝思”原則,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療方法,治好了齊王的憂郁癥,給我國醫案史上留下了一個心理療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療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患有精神抑郁癥,幾經治療,終不見效,病情一天天嚴重起來。經人舉薦,一位老中醫前往診治。老中醫望、聞、問、切后,對巡按大人說:“你得的是月經不調癥,調養調養就好了。”巡按大人聽了捧腹大笑,認為這是個連男女都分不清的糊涂醫生,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發笑。久而久之,抑郁癥竟然好了。一年之后,老中醫又與巡按大人相遇,這才對他說:“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則氣結’,并無良藥,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開,氣則疏結通達,便能不治而愈?!毖舶创笕诉@才恍然大悟,連忙道謝。
痛苦療法 明朝有個農家子弟叫李大諫,自幼勤奮好學,頭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舉人,第三年又進士及第,喜訊連年不斷。其務農的父親高興得連嘴都掛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請了許多醫生診治,都沒有效果。李大諫不得已請某御醫治療。御醫思考良久,才對李說:“病可以治,不過有失敬之處,還請多加原諒?!崩钫f:“謹遵醫命,不敢有違?!庇t隨即派人到李大諫的家鄉報喪,對他父親說:“你的兒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崩畲笾G的父親聽到噩耗后,頓時哭得死去活來,由于悲痛過度,狂笑的癥狀也就止住了。不久,御醫又派人告訴李的父親說:“你兒死后,幸遇太醫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親聽了又止住了悲痛。就這樣,歷時10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從心理醫學上講,此所謂相反療法。
怡悅療法 傳說古代名醫張子和善治疑難怪病,在民眾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個名叫項關令的人來求診,說他夫人得了一種怪病,只知道腹中饑餓,卻不思飲食飯菜,整天大喊大叫,怒罵無常,吃了許多藥都無濟于事。張子和聽后,讓病人家屬找來兩名婦女,裝扮成演戲的丑角,故作姿態、扭扭捏捏地做出許多滑稽動作,令病人心情愉悅。病人一高興,病就減輕了。接著,張子和又叫病人家屬請來兩位食欲旺盛的婦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東西,病人看著看著,也跟著不知不覺地吃起來。就這樣,利用怡悅引導之法,使病人心情逐漸平和穩定,最后終于不藥而愈。
羞恥療法 羞恥是人的本能,中醫利用人的這一本能,治療一些疑難怪癥,都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傳說有一民間女子,因打哈欠,兩手上舉再也不能下來,吃藥治療皆無效果。醫生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裝要解開這位女子的腰帶為她做針灸治療。女子被這突如其來的動作驚呆了,不自覺地急忙用雙手去掩護,急則生變,雙手順勢自然下垂復原。這是中醫采取“圍魏救趙”計謀的心理療法,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