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6/8 0:00:00 來源:
未知
何某,男,38歲,于2010年6月就診,以惡寒為主訴就診。自述惡寒3年,尤以背部惡寒為甚,觀其形體肥胖,面色白潤,語音洪亮,但口中有穢濁之氣。舌質暗紅,舌下靜脈略有迂曲,舌苔白膩而厚潤,脈象沉弦而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年。曾在省市級醫院治療,多按陽虛論治,服用附子、干姜溫陽劑數十劑,附子曾用到30~60克,但惡寒癥狀未見好轉。筆者仔細分析,認為此屬痰濕與瘀血互結證,應以健脾化濕與活血化瘀并用,佐以辛溫通絡之味,以求絡脈通暢,陽氣溫運,惡寒癥狀或可減輕。
方選桂枝茯苓丸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處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生白術15克,桃仁10克,牡丹皮15克,赤芍30克,細辛3克,炒白芥子10克,橘紅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二診:上方服用10劑,惡寒略感減輕,繼用上方,加當歸10克,以冀溫通血脈。
三診:服用10劑,惡寒已去大半,但夜間時時汗出,背部有微風吹拂之感,上方去白芥子,加入浮小麥30克,以炒白芍30克易赤芍。
四診:服用7劑,汗出已止,惡寒癥狀消失。繼用桂枝湯加防風,處方為: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防風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一劑,建議服用20劑以調和營衛,鞏固療效。一個月后來診,惡寒告愈,改為治療“乙肝”為主。
從病人的形體與治療經過可知,其“惡寒”絕非陽虛所為,必然另有原因可查。筆者想起《傷寒論》的惡寒癥,有惡寒表證,如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有惡寒里證,如四逆湯證、附子湯證,等等。此例惡寒3年,絕非惡寒表證;用附子輩扶陽方藥治療數月無效,可見亦非四逆理中之里證。從其形體上看,應為痰濕之體,而舌苔厚膩與脈象沉細及舌下靜脈迂曲,更能說明濕濁內阻與血脈不通為其病機。立法應以健脾化濕與活血化瘀來通其陽氣,以解惡寒之苦。《金匱要略》之桂枝茯苓丸則具有溫陽活血與化濕的雙重作用,經方苓桂術甘湯則是健脾化濕的代表方劑,故取兩方治之。加入辛溫通絡之細辛、白芥子,意在加強溫運通絡的功效,橘紅溫而不燥,化濕通絡作用較強,當歸溫經而活血,諸藥共奏健脾化濕、活血化瘀、辛溫通絡之功,使得郁結在里的陽氣達于肌表,溫于四肢,所以僅服月余,其效如其所料。從此例可知,僅舉一癥,而忽略辨證,便以為“寒者熱之”可愈,那只是抓著了表面,只有抓著“證侯”,才能正確立法用藥。“用藥容易認證難”,并非虛言。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