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7/20 0:00:00 來源:
未知
□ 楊 婷
夏季是一年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生機旺盛。此時,因身體自身的調節,汗液過度排泄,易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會使人出現中暑、偏頭痛、眩暈、煩躁等癥狀,同時很多疾病在此時會加重,而且夏季也是某些傳染病的高發季節。那么,夏季易患的疾病都有哪些呢?
首先,夏季有些疾病常以突發高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體溫多在39℃~40℃以上,發病急,病情重。主要見于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急性中毒性菌痢、傷寒、瘧疾,還有常見的中暑等。除中暑外,其余均為夏季的常見傳染病,主要是通過蚊蟲傳播,或因飲食不潔、水源污染等引起。
其次,進入6月份以后,迅速升高的氣溫、經常出現的濕熱,使皮膚病發病率快速上升。濕熱的天氣有利于各種細菌、病毒的滋生,真菌尤其喜好溫暖、潮濕的氣候,因此真菌感染成為夏季第一高發皮膚病,主要有手足癬、汗斑、股癬等。除了以上皮膚感染外,痱子、接觸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濕疹等皮膚病也很常見。
另外,還有急性胃腸炎、風濕性關節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等此時也是高發時節。
還要警惕的是,因天熱貪涼,不少人長時間吹空調或電扇而導致感冒、面癱。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也容易因夏季缺氧、血液黏稠度升高等而使病情加重。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預防夏季疾病的發生呢?
第一,從飲食上講,進食要有規律、注意營養搭配。夏季飲食應以清淡、苦寒、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佳;老年人應控制對鹽和脂肪的攝入;不要吃剛從冰箱里拿出來、沒有加熱的食物,不要吃保存很久或腐爛變質的食物;生吃瓜果時要清洗干凈,盡量杜絕生吃或半生吃貝類等海產品,防止病從口入。夏季排汗較多,身體水分丟失較快,人體對水的需求量加大,因此要注意補水,但喝水切忌“不喝則已,一喝猛灌”,這會破壞體內水分的平衡,嚴重的可引起水中毒。
中醫認為,夏季由心所主,炎熱的天氣極易耗傷心陰,而苦味入心,所以夏季應多食苦味的食物以養心,如苦瓜、苦筍、綠茶等。進入長夏后則由脾所主,因濕熱的天氣最易困阻脾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要忌食油膩,選擇易消化、有清補作用的食物,如鴨肉、蝦、蘑菇、銀耳、薏米、扁豆等。
第二,從起居上講,露天作業者應盡可能防止烈日暴曬;普通人外出行走需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以免受熱中暑;保持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清除垃圾、積水,注意除蚊、防蚊;保持居室通風涼爽;家用電器如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容易在夏季滋生細菌,應定期清理;不要貪涼,避免長時間吹空調,少睡涼席;進行適宜的輕快運動,如游泳、室內羽毛球等;時常靜坐,“心靜自然涼”;養成午休的習慣,以達到養心的目的。
第三,冬病夏治。這是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思想的體現。夏季是陽氣最旺盛的季節,對于陽虛或寒凝的人來說,這時虛陽有趨于好轉的態勢,體內凝寒之氣也因此有易除、易解的可能,乘其勢而治,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腹瀉、脾胃虛寒等,多是冬重夏輕,通過冬病夏治,可以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F在正處于“三伏”時節,“三伏貼”就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手段,再配合內服中藥或針灸等,療效更佳。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