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0/12 0:00:00 來源:
未知
運動固然好,但中醫歷來強調運動要適度,特別是老年人,不管運動還是休息,只要過度都不是好事,要動靜結合,休作有時。
大家可以想一下身邊的人,愛動的人中有健康的、長壽的,可也有身體不好的,甚至早夭的。愛靜也是如此,有健康的人,也有病秧子。
那么,是愛動好,還是愛靜好呢,怎樣對身體對健康更有利呢?其實,仔細閱讀古代中醫經典,就會發現中醫歷來不是片面強調某個因素的,而是強調動靜結合,其精髓應是外動內靜,身動心靜。
先說說動
《呂氏春秋·盡數篇》記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唐代中醫養生大家、長壽之星孫思邈就體會到運動能夠使“百病除行,補益延年,眼明輕健,不復疲乏”。18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說過:“生命在于運動”,這句名言充分強調了運動對保持人體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積極作用。看來,無論古今中外,觀點應該是一致的,就是正確的運動對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傳統的運動方式帶有濃厚的中醫特色,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釣魚等等,還有被動的運動,即不是鍛煉者自己運動,而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的肌肉關節等發生運動,眼下比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韓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屬于此類。
現代人的運動方式更是豐富多彩,爬山、跑步、散步、各種球類、武術、瑜珈、游泳、蹦迪、蹦極等等,各種新鮮的娛樂和運動溶為一體的方式也層出不窮,每人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興趣、鍛煉基礎和其他條件來選擇。
運動固然好,但中醫歷來強調運動量要適度,特別是中老年人,過度的運動或不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不僅不能保健強身,還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孫思邈就曾經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提出過“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強調了運動要適量,選擇運動方式也要適合自己,不可看別人選擇什么方式就一味模仿,甚至不服老,強行去選擇年輕人的運動方式,其結果當然有可能事與愿違。
《黃帝內經》也是這樣強調的,無論什么運動方式,過度了都不好,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強調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其實,不見得就是《黃帝內經》上說的那樣什么過度傷什么,但這個精神大家應該理解,就是什么運動或者休息的方式只要過度都不是好事,要動靜結合,休作有時。《黃帝內經》還這樣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不妄作勞”,就是不能勞作太過的意思。
再說說靜
與外動相比,我們更要強調的是內靜。
中醫養生歷來強調心態淡泊平靜,《黃帝內經》就明確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內守,心安理得,悠閑自在對預防疾病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樣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當然就易于長壽。
相反,如果情緒不好,不僅對健康不利,還容易誘發各種疾病。生活中、小說里面常寫的急火攻心、憂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過望的范進中舉而發癲狂等等都是情緒不佳帶來的惡果。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