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0/29 0:00:00 來源:
未知
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田地里耕耘,具有眾多的可能性。
有個青年同樣行駛在自己的創業路上,他的努力與信心,堅韌與拼搏奠定了締造一個龐大的帝國之路。
蒙醫第十一代傳人、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全國青聯委員、中華兒女年度人物、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鄂爾多斯市政協常委、鄂爾多斯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國公益杰出人物、鄂旗勞動模范、鄂旗蒙醫院副院長……如果將這些每個看似都獨立成體的頭銜,聚集在一個人身上,會怎樣?答案很明顯:這是一個成就卓著的人;如果再揭開一層神秘面紗,告訴你這些榮耀發生在一個只有26歲的青年身上,那么,你是否會大呼不可思議!夢想成就傳奇,這并不是奇跡,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蒙古族青年——阿南達。
他是蒙藏醫學界難得一見的奇才;出身蒙醫世家,蒙醫副主任醫師,弱冠之年就已將蒙、藏、漢醫學融會貫通,“神醫”之名譽滿廣袤草原;他攻堅克難,傳承“祖傳絕活”,大膽創新研制出《肭吉嚀布》蒙藥處方,在診治肝癌、肝硬化等絕癥方面屢有斬獲;他心懷蒼生,經常為窮苦百姓免費施治施藥,為救病人不計個人安危;他雄心萬丈,誓將蒙醫蒙藥推向世界,讓傳統絕學跨越國界、福澤萬民。
今天我們走近阿南達,一起聆聽他的故事……
描繪——恢弘的帝國之程
這是一片世人矚目的古老土地,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神奇的文化,這里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長眠之地。
繞過21米高的成吉思汗手持蘇勒德的雕像,穿過鐵馬金帳群雕就會看到一幅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圖——歐亞版圖,那是成吉思汗最大的一張榮譽證書,那也是他帝國的最美畫卷。800年后的今天,仍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一個蒙古族青年將從這里開始描繪另一幅帝國巨制。
聽一個人說故事,你可以了解他的心事。阿南達說,即將在這里計劃投資15億人民幣,建成一座國內首家國際蒙醫藥研發基地。他說,建立國際蒙醫藥研發基地的想法最初是在2008年產生的,當時在拉薩舉辦的中國首屆民族傳統醫藥博覽會民族醫藥優秀品牌評選活動中榮獲中國民族醫藥繼承與創新獎。在領取這個獎項的時候,他就在想,既然頒發給他的是繼承與創新獎,他就要做點實至名歸的事情,于是,在內蒙古建立一座國際蒙醫藥研發基地的想法就在腦海里閃現出來。
有了想法,第一個問題就是地址選在哪里呢?馬上,成吉思汗陵浮現在阿南達眼前。成吉思汗陵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一塊圣地,國際蒙醫藥研發基地建在成吉思汗陵可以讓旅游來推動蒙醫藥發展;成吉思汗陵是國家5A級景區,建在成吉思汗陵旁可以讓來此參觀的國際友人同時感受蒙醫藥的博大精深。此外,這里交通方便,有機場,鐵路、公路,四通八達,也適合建立現代化的園區物流。同時,阿南達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在這里建一座內蒙古國際蒙醫藥博物館,主要介紹蒙醫藥文化,蒙醫和中醫文化,蒙醫和藏醫文化,蒙醫和西醫文化等,然后配套地再建一所國際蒙醫特色專科醫院、國際蒙醫養生中心以及蒙醫制藥廠及種植基地,把蒙醫蒙藥產業化,從而打造一個國際標準化蒙醫藥產業基地。這樣,更快地更大力度地讓蒙醫走向世界。聽完這些,一幅宏偉的蒙醫藥帝國藍圖展現在我們面前。
起程——創業之路
出生于1985年的阿南達,如果按照一般醫生的成長歷程來講,現在應該只是一名畢業不久的醫科大學生,可事實是,他已經是行醫20年的“老醫生”了。童年貧困的家庭環境,艱辛的學習歷程,所有的困厄在這個不屈不撓的靈魂面前卻變成了上蒼賜予的一份奇異的恩典,成就了“神醫”阿南達。
26年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的一所自建的小房子里,曾經出現過兩位御醫的蒙醫世家迎來了該家族第十一代傳人的降生。父親給他取了一個響亮又載滿希望的名字——阿南達。
鄂托克,一個美麗而富饒的地方。在這里,遍布著遠古生命留下的痕跡,蘊藏著生命的奧秘,傳遞著遠古神秘的信息。可是,數億萬年過去了,遠古的生命只留下依稀的足跡,只有藍天、白云、綠草、羊群交織出生命的群影。
草原的生活是鮮活的,卻也是單調的。由于家里的經濟收入微薄,所以,阿南達的童年生活里其他孩子的那些漂亮的玩具、美味的零食,甚至連最普通的紙筆,對他來說都是奢侈品。從父親開始教他學寫字開始,他的作業本就是一本對賬單,每次書寫都只能在透著墨印的對賬單背面一遍又一遍地用鉛筆寫完以后擦掉重復使用。所以,阿南達說,他的本子都是被橡皮擦壞掉的。直到后來舉家搬到旗里,阿南達進入那里的小學,才第一次真正用上了作業本。那個小小的本子對他來說是如此的珍貴,他竟然舍不得在上面畫下一筆,因此,他也成了老師眼中的“不聽話、不寫作業”的壞孩子。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從不寫作業的壞學生,卻每次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為了保護他珍愛的作業本,那些老師講過的知識,阿南達早已牢記于心。
生活的起點有高有低,但人生的歸宿卻凝聚著我們畢生的努力。一生中,對某些事總會有一種近乎固執的期待。于此,當回首經歷過的苦難和困厄,夢想的種子已經在萌芽。跌跌撞撞地讀了一年小學又讀了一年初中后,阿南達這個“異類”的孩子終于被迫結束了校園的生活,被父親送到了舅爺爺(師父)家系統地學習蒙藏醫。
似乎是命中注定,阿南達的這一生要與醫結緣。蒙古族也有抓周的習俗,當阿南達過周歲時,父親在地上擺滿錢、鉛筆、念珠、藥勺、綢子等物品,年幼的阿南達就選擇了念珠和藥勺。到了蹣跚學步的時候,他被父親帶到大草原上采藥,七八歲時已能辨認50多種藥草。阿南達的父親是當地衛生院的醫生。在他小小的樂園里,最常出現的場景就是父親看病,母親配藥。那些散發著不同氣味的藥袋,就像一個個裝滿神奇種子的魔法袋,吸引著小阿南達的好奇。阿南達說,小時候沒什么零食吃,可是每個父親都是愛孩子的,所以父親有時候會從藥包里抓上一小把甜甜的葡萄干來哄他。但是,那畢竟是父親用來治病救人的一味藥引子,不能無限地讓它們變成阿南達口中美味的零食。所以,當父親拒絕他的要求的時候,機靈的小阿南達就學著自己認,慢慢地從葡萄干開始,小小年紀的他就學會了識別幾十種藥草。就這樣,阿南達上完了他的醫學啟蒙第一課。
如果年少時候的好奇心只是為了一飽口福,那么日后跟隨舅爺爺系統學習蒙醫,讓阿南達真正認識到了蒙醫的魅力所在,也堅定了他將為之努力奮斗一生的決心。送到舅爺爺家的前兩天,阿南達因為做錯一件事被父親狠狠地揍了一頓。阿南達來到后的第二天,他的師兄們叫他過來,并給他號脈,一邊號脈一邊說:“你身上被人打過,而且是四十多歲的人打的。”還告訴他背上有三處傷痕,并說了準確的位置。阿南達感嘆師兄們的神奇,馬上問師兄們為什么能說的那么準確?師兄們告訴他,他們有的學習了13年了,有的學習8年了,最少的也學了4年,才能達到這個水平。他們拿出很厚的兩本書(蒙藏文版)《四部醫典》對阿南達說,你只要把這兩本書學熟了,看病方面什么都學會了。事后,舅爺爺告訴他那只是師兄們和他開的一個小玩笑。但在阿南達心里卻已下定決心,不管怎么樣,一定將這兩本書一字不差地全部學完。從此,阿南達每天加緊讀書,有時候舅爺爺在教其他徒弟,他就一邊干活,心里一邊默記舅爺爺的話,之后再看書學習,將實踐經驗和書中知識相結合。經過兩年零七個月,阿南達竟將這兩本書全部背下來了,但尚不能融會貫通。
在跟隨舅爺爺學習的這幾年中,漢語流利的阿南達,在舅爺爺看病時,自然成了小翻譯。有時病人在等待舅爺爺看病時,阿南達會偷偷地給等待的病人號脈,并告訴其癥狀和治療方法,然后再聽舅爺爺的診斷和自己的是否吻合。很多病人很驚訝,阿南達診斷和舅爺爺診斷如出一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阿南達的聲名鵲起,成了當地的小神醫。
勤勉——成功的希望之光
說到蒙醫,很多人只聞其名卻并不知其詳。中醫、蒙醫和藏醫都是中華民族醫學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蒙醫學既是蒙古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長期與疾病斗爭中所積累起來的傳統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吸收了藏醫及古代印度醫學的部分基礎理論和中醫知識所形成的獨特的民族醫學。
阿南達最初就是以診脈準確而聞名。有一年秋天,阿南達應朋友的邀請,給朋友母親診斷,診斷過程中,患者和親屬并沒向阿南達訴說病情,阿南達細心地診完脈,沒有開藥方,只是安慰了患者幾句,說只要多休息就沒事了,事后,朋友問他,為什么不開藥方,阿南達嘆了口氣說,從她的脈象來看,疾病已到了晚期,藥物恐怕是沒用了,最多能維持到春節后十天,后來果然被阿南達說中。當記者問起此事時,阿南達說:“其實脈象是人體信息的反映,通過脈象可以知道患者病情,可以判斷疾病深淺,可以預測疾病轉歸,就像氣象是天體信息的反映一樣,既然我們通過天體表現出來的征象可以推斷它未來的變化,為什么不能通過脈象表現出來的特征推斷疾病的預后呢?”
除了以診脈聞名之外,阿南達最擅治肝病,無論父親還是舅爺爺,在診治肝病方面都有“絕活兒”,阿南達把家傳絕學取長補短,在治療肝癌、肝硬化等“絕癥”上屢有突破。
在我國,肝癌是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惡性度高,病情進展快,病人早期一般沒有什么不適,一旦出現癥狀就診,往往已屬中晚期,故而治療難度大、療效差,一般發病后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人稱“癌中之王”。據2003年資料統計,我國每年至少有12萬人被肝癌奪去生命,占全球肝癌死亡總人數的44%。
談癌色變,肝癌尤甚,誰能為廣大肝癌患者解除痛苦、延長生命?在阿南達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希望之光。
近幾年阿南達在繼承祖傳秘方的基礎上,將近百種中草藥進行縝密、嚴謹、科學的組合排列,最終優化出120多種藥草,名定為《肭吉嚀布》,并以這些藥物為近萬名肝病患者解除疾病痛苦,其中救治被判處“死刑”的患者100多位,阿南達也因此獲得中國民族醫藥繼承與創新獎。
一位接近他的朋友告訴我們,每實驗出一個新方,阿南達都要以身試藥,這不禁讓人想起他那位偉大的祖先。
“現在別人都稱贊我是治療肝癌的專家,其實我從沒有把癌癥當絕癥看,我只是對癥下藥。……病情再復雜,總跑不出五臟六腑,只要抓住這個中心,一切便迎刃而解。”
在為某次全國性論壇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阿南達寫到:“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在全部癌癥中,應用現代醫學知識和醫療手段,有1/3可以預防,有1/3早期診斷可以治愈,還有1/3可以減輕痛苦,延長壽命。事實上,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戰勝了病魔,恢復了健康。醫學專家們認為,癌癥是完全可以戰勝的,將像征服結核及許多烈性傳染病那樣戰勝癌癥!”正所謂,肝癌絕非絕癥,“神醫”戰勝“死神”。
他常把人體比喻成一棵樹。“要養好樹需要注意什么?無非是木、水、土,從五行來看,對應的內臟分別是肝、腎、脾,而這三者恰恰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排毒器官。”在阿南達看來,治療萬病的根源就是排毒,把肝(木)、腎(水)、脾(土)三個排毒的器官先養好。“比如心梗,西醫的治療方法是做支架,堵一處,做一處。實際上,心梗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血太臟了,才容易堵塞,如果排毒器官把血清理干凈了,自然就不會再堵。”西醫手術治標,蒙醫排毒治本,阿南達說,他希望更多人懂得用蒙醫養生,選擇治本之道。為了讓患者更加方便地保護肝、脾、腎,他正在籌劃配制一種新藥,名字就叫“水木土養生丸”。
在記者跟隨采訪的幾天里,不管是在臨時小憩的房間,還是牧民家里,或和友人的交談中,但凡目之所及的文字資料,不管是漢字還是蒙文,阿南達都要認真拜讀一遍,而且尋找一切機會,與各個領域的專家請教探討。
實現——明確目標
阿南達有三個筆記——這也是他成長途中的三個筆記:傳承好蒙醫藥學,挖掘和保護蒙醫藥歷史遺產,讓蒙醫藥文化發揚光大,這也是他現階段正在努力奮斗實踐的目標。
蒙醫藥注重傳承,一般不傳授外人。在跟隨舅爺爺學習期間,阿南達已基本將蒙醫藥草爛熟于胸。但是,作為一門系統的醫學理論體系,關于蒙醫藥學的基本理論書籍卻很少,為了更好地弘揚這門古老的醫學,在阿南達18歲那年,他完成了藏蒙漢三文版《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的翻譯工作。作為蒙、藏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盡管《四部醫典》蒙譯工作從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初便已開始,然而《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蒙譯版始終是個空白。阿南達的蒙譯版,不僅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填補了蒙醫藥學上的一個空白,該書已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古籍文獻整理課題,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衛生科研課題和內蒙古《蒙古文獻叢書》,并榮獲“內蒙古青年科技創新獎”。
令人驚訝的是,阿南達寫出的不僅是單純的譯文,他還根據自己理解重新畫出“九棵如意樹”圖,并附有詳盡的圖解,雖然只有三幅圖,卻對蒙醫學理論做了全面、系統的梳理與概括,意義深遠。
2005年,阿南達把它翻譯的《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用蒙、藏、漢三種文字出版發行,引起醫學界震動,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楊晶親筆題詞“博學多才,為民造福”。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陳光林親筆題詞,祝賀《掛圖全集》出版,稱這是阿南達“為弘揚民族醫藥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
有了醫學理論,還需要有藥物來治療。現在,阿南達正在著手進行對《本草綱目》的蒙文翻譯工作,“由于當時交通不便,《本草綱目》里大多都是南方的藥物,北方如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東北等地的藥物并未寫入書中。”于是,阿南達創造性地想到,運用現有條件,將北方的藥物搜集整理,同時把《本草綱目》翻譯成蒙文,合并在一起,組成一本《中華藥草大全》。這是一項浩繁的工作,阿南達說他準備在30歲前完成。2009年,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參加“中醫中藥中國行——走進鄂爾多斯”活動時,聽聞他這個想法,還曾高興地鼓勵他:“好啊,阿南達,等你把這本書寫出來時,我給你寫序。”該書已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古籍文獻整理課題,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衛生科研課題。
蒙古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曾經孕育出燦爛的文明。對于古老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也在阿南達的思考范圍內。
如果有機會,阿南達一定會到距離烏蘭鎮130公里外的阿爾寨石窟看看。在茫茫大漠草原懷抱之中的一塊丘陵地上,一座孤零零的紅砂巖石小山聳立在那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自然地侵蝕與人為的破壞,已經讓這里不復當年的勝景。傳說,這里曾是成吉思汗練兵的場地,至今還有一個有兩處凹陷的石巖,據說那是成吉思汗的座椅。阿南達喜歡坐在那里,眺望遠方。他說,這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藏,必須保護好,讓世界了解蒙古族的歷史,也讓后人能夠了解祖先曾經的輝煌。
對于蒙醫藥方,阿南達說他準備在書中把自己所知道的秘方全部寫進去,推動蒙醫藥走向國際化。事實上,包括蒙醫在內的中華醫學,不被外國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限于秘方,不能公開成分,由此也就無法檢測其安全標準。阿南達明白,蒙醫要形成國際化,就必須完全透明。“其實秘方雖然重要,但蒙醫學傳承最重要的還是診斷,不會診斷,給你方子也沒用。”
 |
在北京,十一世班禪接見了阿南達,并親切地說:“蒙藏醫學醫藥相互融通,密不可分,你要為弘揚民族醫藥發揮力量” |
大愛——付諸行動
阿南達的蒙醫藥帝國之路可謂碩果累累,但他并沒有唯利是圖的貪婪功利之心,同樣,阿南達運用慈善和公益事業的洋洋大愛,也不是為了沽名釣譽,每年他都會拿出幾百個名額給貧困患者免費看病,并在自己家鄉為150多戶貧困職工家庭發放終身免費治療卡和每年資助孤兒及貧困大學生近百人。他并不把慈善當成富者之仁的施舍,他認為這是一個社會人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
今年年底,阿南達在北京的第一家蒙醫館將正式營業。牌匾是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布赫的題字,在題字的時候,阿南達特意將自己的名字改了一個字,寫作“阿南德蒙醫館”,由“達”改作“德”,為的就是提醒自己永不忘崇尚醫德。
其實,這個“德”字早已成為阿南達立人、立醫之本。
年幼時的阿南達就已經給父親打下手了,父親開完藥方后,阿南達就會幫著抓藥。父親經常到旗(縣)里給別人看病不在家時,阿南達就會給他們按方抓藥。
一次,有個患者胃疼的厲害,但這天偏偏父親不在家,阿南達就學著父親的樣子,從藥房里取些蒙藥,囑咐病人如何吃。果真,那個病人吃完藥后胃不疼了。等父親回來后,那個病人說了很多贊揚阿南達的話,原以為父親會夸獎他幾句,不料父親卻狠狠地罵了他一頓:“病治好了是件好事,萬一吃錯了呢?人命關天!這是我們醫德中最不能容忍的,你犯了最危險的錯誤。”
這次的經歷讓阿南達明白了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必須同在。
18歲,阿南達只身前往北京雍和宮學習佛學和醫學,期間有一年多的時間,阿南達被分配看管藥師殿。雍和宮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不允許有明火的。然而生平第一次,阿南達見到那么多絕望的病人。來雍和宮祈禱的患者,大多數是因為求醫無門,才會祈求菩薩保佑。每當看到這些人絕望的眼神,阿南達總忍不住讓他們點上一盞酥油燈,重燃他們對生命的希望(對于藏傳佛教的信徒來說,酥油燈作為“十供養”之一,代表著光明與希望)。“哪怕就點五分鐘,他們走后我再熄掉。”
還有一次,一位母親連續三天來為患有白血病的女兒祈禱,額頭磕得都瘀血了。阿南達再也不忍心旁觀一個絕望的母親,冒著違反“僧徒不許看病”禁令的風險,去兒童醫院看了她的女兒。“當時我也沒什么藥,給了幾個瑪尼丸,幫助那個小女孩從精神上減輕了一些痛苦,延長了一個月的生命。”
如今,阿南達的聲名遠播,全國各地的患者會慕名而來尋求幫助。阿南達堅持每個月8日、9日兩天回到鄂托克蒙醫院坐診。所以,每到這兩天,都是蒙醫院最忙的兩天,雖然阿南達已經盡力多診治一些病人,可是仍然不能滿足病患的需求。一大早,在阿南達的診室外就排了長長的隊伍,一些身患重病的病人就算躺著也要躺在診室外的長椅上等著阿南達,生怕錯過。所以,阿南達身邊的朋友都知道,這兩天是阿南達最忙最累的兩天,診治到凌晨三四點是常事,因此盡力不去打擾他。心疼兒子的父母為了見阿南達一面,也只是在門診室外看上一眼,母親將親手做的飯菜放在他的桌旁后悄然離開。
靠著智慧勤勞富裕起來的鄂爾多斯市,廣闊的土地上,依然生活著一些貧困的牧民。每當遇到家庭困難的患者,阿南達都會免去他們的醫藥費。阿南達說,他看病有三個原則:家庭貧困的不收費、60歲以上的老人不收費和出家人不收費。遇到家庭特別貧困的患者,他還會通過收購藥草的方式救濟他們。
蒙藥的藥材大多來自草原上的植物資源,所以,為了幫助那些特別貧困的家庭阿南達會教給他們認藥采藥,然后再從他們手中收購,幫助其渡過難關。一個跟隨阿南達醫治了5年的肝病患者說,他就是信服阿南達。他是呼和浩特星光集團的一名普通職工,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個日子——2007年8月5日,在北京幾個大醫院檢查過后,他被確診為早期肝癌。這對花甲之年馬上就要退休享受天倫之樂的他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隨后是北京、上海、天津各大醫院的輾轉治療,花了20多萬的巨額醫療費后,效果寥寥,對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天價藥費讓他們力不從心。后來,他找到了阿南達,阿南達對病情的診斷和隨后幾個療程的用藥,讓他心服口服。而所需的醫藥費對于他這樣一個普通工薪家庭來說,也是完全能夠承擔的。看著眼前這個爽朗的北方老人精神矍鑠地和記者聊天,難以想象這是一個和癌癥病魔斗爭了五年的病人,采訪快結束的時候,老人底氣十足的說:“到今年8月5號就整整五年了,我相信阿南達還會讓我再延長這個時間的!”
在阿南達周圍的朋友口中,隨便一個人就可以給你講上幾個阿南達的故事。提到阿南達,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布赫說,阿南達不僅醫術高超,醫德也是一流的。不管刮風下雨,只要有病人需要,阿南達一定會風雨無阻,有一次下大雪,阿南達非要連夜趕去100多公里外給人看病。朋友勸他說,雪天趕夜路太危險,明天一早再去吧。阿南達卻說:“病人需要我”,執意要走。結果夜里兩點多朋友突然接到電話,阿南達在路上不幸出了車禍。當朋友關心地問阿南達是否無恙時,另一邊阿南達卻著急地吼出:“你快開車來接我,車碰壞了,那邊病人還等著呢。”
阿南達,一個年輕的身軀,微笑是他最美的表情,在那笑容里卻承納了人們的尊重,還有愛!那愛,來自于他對生命的執著、虔誠的熱愛,更來自于他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愛著身邊的每個人,尤其是每一個渴望生命健康的人。
曾經,他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縱馬馳騁,成就偉業,追逐自由的版圖。如今,他在祖先踏過的土地上,縱橫捭闔,藥到病除,拓展生命的領域。
眺望遠方,讓自己融入藍天白云之間,天、地、人,讓心靈在蒼穹翱翔,成功的路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