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1/18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期,“北京醫保沒錢了”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后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盡管很快被證實是誤傳,但傳言的背后,不能排除公眾對醫保基金的擔憂。筆者認為,公眾對醫保的焦慮不無道理。畢竟,醫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醫保基金的錢用在哪兒,用得是否合理等,必然會引起百姓的關注。筆者認為,緩解“醫保焦慮”還需改革付費方式。
個人自付比例仍較高
毋庸置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全民
健康水平”是國家新一輪醫改總目標。因此,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醫療服務體系應著眼于可及性、公益性、公平性,適應不同人群需求和利益,實現一體化,提高醫療服務運行效率。
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醫保的盤子越做越大。數據顯示,全國基本醫保的覆蓋人數已達到12.8億人,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年人均補助
標準也由80元提高到200元。患者個人自付比例大幅下降,由2003年的55.9%降到2009年的38.1%。
盡管如此,但個人自付比例離30%以下的合理線仍有一段距離。與此同時,衛生總費用又在快速上漲。據衛生部的統計,我國衛生總費用2010年為19600億元,近5年間年均增長13.6%,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簡單計算,分擔給每個人的衛生費用是1500多元。這足以證明,公眾自付的絕對數額依然較高。
付費改革勢在必行
專家指出,要緩解公眾的“醫保焦慮”,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對當前醫保支付方式進行改革。
當前,我國醫保的支付方式主要是“按服務項目付費”,屬于后付費制度,也就是醫保機構按照醫生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來付費。在這種支付方式下,付費方在醫療服務行為發生后,按實際費用進行補償,必然會導致一些醫院和醫生傾向于多做檢查、多開藥,以獲得更多的費用補償,難以有效控制費用,也助長了“以藥養醫”的落后機制。從國內外醫療保險的經驗教訓來看,按項目付費這種單一的支付方式是造成過去幾十年醫療費用上漲過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最終結果是導致患者的看病費用居高不下。
由此看來,醫保付費方式改革的目標在于在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和控制醫療費用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充分體現付費方與服務提供方進行博弈的過程。支付方式作為一種激勵手段關系到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良性運行,改革的目的應該超越過去醫保控制費用保持基金平衡的單一行政目的,通過支付方式的創新,發揮合理的支付方式對服務提供方的激勵機制,改革不合理的醫療行為,規范引導醫療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促進醫療機構加強內涵建設和自我管理,推動內部運行機制改革。
付費方式如何改革?近些年來,一些醫保管理經驗較豐富的省市,已經認識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作用,他們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支付方式,并不斷調整完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付模式。譬如:上海市的“以總額預付為主、多種方式并存的混合模式”;江蘇鎮江市的“總額預算、彈性結算、部分
疾病按病種付費”模式;湖南株洲市的“總額控制管理”以及云南祿豐縣“新農合”醫療實行的“門診總額預付、住院單病種付費與床日付費相結合”模式等。這些地區在支付方式改革方面的探索均取得了較好效果,也為我國在總體上進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積累了有益經驗。
有鑒于此,今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保險付費方式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出的醫保付費方式改革的方向及目標是:結合基金收支預算管理加強總額控制,探索總額預付,在此基礎上,結合開展門診統籌探索按人頭付費,結合住院門診大病保障探索按病種付費。其改革的原則是在不增加參保人員個人負擔的前提下,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從改革總體來說,總額預付將成醫保付費主流。總額預付可加強對醫療行為的控制,有效地遏制醫療機構開大處方、亂檢查、亂收費、任意擴大服務項目等弊端。目前,改革正在穩妥有序地推進。
誠然,在推進醫保付費方式改革的同時,還應進行衛生體系的配套分配機制改革,讓醫生靠績效獲取合理收入,讓醫保的杠桿發揮出對衛生服務的監管作用,最終讓百姓看病少掏錢,花小錢。此外,還應引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嚴格過程管理。醫保基金收支情況也要定期公布,并積極探索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
醫藥服務提供方的談判協商機制,促進預算指標分配的公開透明,促進
醫院與醫保的關系從對抗走向合作。這樣一來,有利于促使醫療機構加強內涵建設,參與自我管理,主動控制醫療費用,提高服務質量,從而保證付費方式改革的有效實施。
相信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也許“醫保焦慮”終將紓解。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