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3 0:00:00 來源:
未知
原副總裁葛劍秋親手為自己在上藥的職業生涯畫上了句號,確定于12月1日正式離職。對此,上海醫藥表示,鑒于葛劍秋屬于副總裁級別,公司不會單獨公告其離職一事,但在之后的年報中會有所體現。11月30日下午,葛劍秋接受了《證券日報》記者的電話采訪。對于辭職原因,他表示:“沒有必要去討論機制的好與壞。我辭職的原因一是因為機制不可能因為你去改變,我也不想改變自己。任何機制都不能容忍一個對抗機制的人,而我在某種程度上在公然對抗機制。”
葛劍秋進一步表示,這次辭職可以稱為引咎之舉:“還有就是公司股價那么低,有幾個工業并購項目沒有抓住,我是負責這一塊的,應該對此負責任。”
盡管下半年來大行情趨于向下,但他認為“股價跌15%-20%是正常的,可現在跌了將近40%。”考慮到這是他在上藥任職的最后一天,他坦言自己有留戀,“但留戀沒有用”。
記者了解到,令葛劍秋十分抱憾的兩個工業并購項目一個被私募基金收購,另一個極有可能落入國藥或華潤囊中。葛劍秋認為,如果能像收購中信醫藥和H股上市那樣去做的話,新上藥的工業格局不是現在這樣。
實際上,由葛劍秋主導的收購中信醫藥項目在業內引起不少爭議。其35.69億元的交易對價對應凈資產溢價為2.7倍,對應PE高達25倍。而一般情況下,PE10-15倍屬于合理報價。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中信醫藥的價值應該是在30億元左右,此次并購中價值被高估了。
將這筆收購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是兩封舉報信。今年5月,兩封署名為“競標對手”與“上藥內部職工”的舉報信直接投至上海國資委、紀委以及發改委,矛頭直指上藥副總裁葛劍秋,稱“上海醫藥對中信醫藥的收購溢價PE倍數達25倍,定價之高,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后有消息稱,舉報信正是來源于上藥內部。
談及此事,葛劍秋表示自己當時“非常憤怒”,6月底,葛劍秋第一次向上藥遞交了辭職報告。時至今日,他已經可以“不當它是一回事”,但第二次辭職已經不可挽回。
10年前,中信醫藥不過是北京眾多中小分銷企業中不起眼的一員。多年經營下來,中信與北京一些著名連鎖店和醫藥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形成了自有的銷售渠道,在北京的醫藥分銷市場排名第三。對新上藥來說,收購中信醫藥意義重大,意味著在華北市場下了一顆好棋,可以輻射整個片區。北京一是集中了全國最多、最優質的醫療資源,二是市場容量比上海更大。
談起收購中信,葛劍秋語氣中難掩自豪:“我認為中信醫藥是物超所值的并購。”對于飽受質疑的收購價格,葛劍秋表示:“我的信條是收購價格不是絕對的。很多投資者喜歡用很簡單的標準去衡量,覺得25倍PE很高。其實兩三個月之后,國藥和華潤收購溢價都高于25倍PE。”
國藥、新上藥、華潤三巨頭今年展開“排位戰”,紛紛在全國跑馬圈地,大舉并購。而葛劍秋一直是新上藥企業并購中的靈魂人物,他的離去,是否意味著新上藥的并購思路將改頭換面?上海醫藥董秘韓敏近日曾對媒體表示,目前新上藥總裁徐國雄已經接替了葛劍秋的相關工作,此前制訂的收購思路和方針不會發生變化。
至于下一步的計劃,葛劍秋表示“絕對不會去競爭對手那里”,一方面涉及職業倫理,另一方面是他“沒有辦法想象為上藥的對手工作”;其次,“也不會回投行,因為投行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為上藥對手服務的情況。”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理想化、最富激情與挑戰及最富前瞻力的一段經歷。”葛劍秋在其微博中這樣總結他在新上藥工作的兩年九個月職業生涯。采訪最后,他對本報記者表示“上藥會找到比我更有能力的人,去處理好體制的關系。”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