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6 0:00:00 來源:
未知
入世后,隨著外資藥企大舉進入,原本小、散、濫的中國醫藥行業走過了覺醒和奔跑的十年。與狼共舞,對中國藥企有怎樣的觸動?相比外資,我們的藥品研發創新還有什么瓶頸需要突破?
“醫藥入世”十年,中國醫藥市場躍居全球第三,中國為外資藥企提供了市場,而原本創新能力不足的本土企業也在外資演進的熱潮中覺醒。十年奔跑,新藥研發創新、提高藥品質量等做得有聲有色。但與大型跨國藥企相比,在產業集中度和創新能力方面,依然前路漫長。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現在是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公司,因為中國第一支甲肝滅活疫苗、全球第一支SARS滅活疫苗都是這家公司研制出來的。而且它是第一個加入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制藥企業協會聯合會的中國公司……十年來,不斷研發新藥挑戰外資藥企的過程足以讓科興控股董事長兼CEO尹衛東自豪:
尹衛東:1995、1996年左右,只能眼睜睜看著中國媽媽為孩子選擇外國甲肝疫苗,而現在因為中國疫苗創新技術,中國提高了藥典標準,外國甲肝疫苗因質量問題基本退市了。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政府在醫藥領域的承諾第一條就是保護藥品知識產權。而以前中國是個仿制藥大國,這一條無疑卡住了很多中國藥企的脖子。為了生存,逼著中國企業搞藥物研發。北京科興顯然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潘廣成笑著告訴記者,自主創新研發新藥是對付入世“狼來了”的最重要武器,但“與狼共舞”的最重要成果則是行業得到了規范。
潘廣成:藥品注冊來看,國家藥監局把以前地方的一些注冊收到國家來進行,使注冊更加規范化,更加符合國際標準和慣例。在藥品的生產方面,我們與國際接軌,不斷地修訂我們的GMP標準,對我們提高產品質量,對我們把產品打到國際上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與狼共舞”的另一大成果是,國際合作交流越來越活躍。2001年,法國施維雅在中國建立了醫藥研發中心,這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國際醫藥研發中心。此后10年,禮來、羅氏、輝瑞、諾華等20余家全球排行前列的跨國公司都在中國建立了研發基地。
輝瑞制藥中國區企業溝通部負責人席慶介紹,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第一位原因是中國市場重要,其次是看好中國的人才。
席慶:人才也是很重要的一塊。另外,中國要求即便你的藥在歐洲上市都已經做過臨床,要進入中國的話,也要重新做臨床,如果你早期的臨床在中國同步開展的話,對未來在中國注冊上市會有加快的作用。
卓永清是中國外商投資協會藥品研制與開發委員會總裁,他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來評價跨國藥企巨頭在中國設立研發基地這一現象:
卓永清:在中國設立的這些研發中心絕大部分員工都是中國人,當然這里面有在歐美跨國藥廠工作過的中國人,還有很多的人才是我們中國的院校培養出來的,還有專家。他們都參加到新藥的研發體系里面。跨國藥廠跟國內的學界、產業界都已經在陸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態系統。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發展使得中國醫藥外貿得到了飛速發展,2001年我國醫藥外貿總額僅為95億美元,2010年這一數字已達到602億美元,較10年前增長了5倍以上。市場人士預計,中國將于2011年成為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年均增速超過25%,市場規模達500億美元以上。
入世十年,中國的醫藥市場容量和貢獻度都已經居于世界前列,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醫藥產業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入世十年,為什么我們還沒有形成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中國藥企與國際巨頭的差距究竟在哪里?繼續來聽記者的報道: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潘廣成感慨說,十年前我們看醫藥行業,無論是工業、商業,還是零售,用四個字評價,即小、散、濫、低。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描述這個行業,仍然是這四個字:小、散、濫、低。2001年,我國通過國家藥監局監督的企業有5446家,到2010年9月份,醫藥行業制藥企業依然有4707家。
潘廣成:前100強的企業現在的產量才占到國內的33%左右,跟中國的國情有關系——太大,雖然(藥企)小,但產品還有一定的市場,所以企業還有存活的空間,但是隨著十二五規劃執行以后,還是加大兼并、聯合重組進程,目標是前100強的企業能夠占到國內生產的60%。
醫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巨大,風險巨大,為了鼓勵新藥研發,從2008年開始,中國啟動了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十二五”期間,中央還將下撥100億元的專項資金以及300億元配套資金,力爭自主創制30個創新藥物。但中國外商投資協會藥品研制與開發委員會總裁卓永清毫不客氣地說,鼓勵新藥研發,中國藥企最缺的不是資金,是政策環境:
卓永清:比如說歐洲國家就有一些稅金方面的減輕,讓更多人愿意投入醫藥創新。同時,在保護知識財產權方面,我們以為保護專利商標就好,但實際上對注冊數據的保護,對新藥上市以后面臨的定價問題、報銷的問題,藥品管理的法規,醫療保險報銷目錄的修訂,還是不太配套的。
生物醫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日前發布的《“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將帶來3萬億的市場蛋糕。下一個五年,更加開放的醫藥市場需要中國藥企自己去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