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10 0:00:00 來源:
未知
鎖定中國創造的品牌和中國創造的品種,同時關注中國市場充滿的整合機會。
世界之變:從競爭走向合作
當跨國藥企經歷新藥上市乏力和
藥品專利大規模到期后,轉而不得不關注供應鏈,尋求更多的國際合作,以獲得更快的成長,未來10年全球健康產業將弱化競爭,強調供應鏈合作。中國逐步融入全球健康產業鏈,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在擁有更多“中國制造”的同時,開始有“中國創造”。
推薦閱讀
溫家寶:協調發展一二級市場提振股市信心2012提前布局哪些股票
656公司年報預喜四行業喜報頻傳成思危:回報率過低的公司應退市政策信號能否喚起股市信心5條件篩出16只高產奶牛證監會發令降溫新股熱[微博]張國慶:最悲劇的基金公司A股或迎不可思議的大變盤在全球合作的背景下,中國的優勢不言而喻,企業面臨巨大發展機遇:第一,中國有龐大的消費人群,與之對應的龐大臨床受試群體;第二,中國擁有全球具競爭力的中間體和原料藥制造技術和低成本,目前難以找到接受下一棒轉移的國家;第三,進入全球健康產業鏈壁壘提高,伴隨著中國人工成本和環保成本上升,新進入者風險急劇上升;第四,隨著中國企業實力提升,未來中國制造中會出現中國創造。
中國之變:需求潛力有待釋放,企業分化在所難免
過去幾年,中國政府致力于實現健康的“公平性”,在醫保廣覆蓋方面成績顯著,但2010年中國衛生費用占GDP比重為4.9%,政府的健康投入仍然不足,農民年均200元的籌資水平還較低,中國醫療商業保險還未起步。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類發達國家的疾病譜推移,我們認為,中國健康需求潛力遠未釋放,中國
醫藥市場將保持強勁增長,但供給端的醫藥企業分化在所難免,只有形成了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分享需求的持續增長。
醫改之變:建立更為高效的醫藥價值鏈
“看病難、看病貴”的核心是以藥養醫體制,但目前尚未有實質性改變。同時政府又希望建立更為高效的醫藥價值鏈,并力爭成為世界高質量的科研和生產基地,因此改革在繼續推進,其中付費制度改革擬提升醫保之“效率”,而藥價改革擬帶動“中國創造”。
實證研究表明,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和中國臺灣地區等采取按病種付費的國家和地區,付費制度改革前后醫藥消費沒有受到影響,需求推動了醫藥和藥品消費繼續高速成長。臺灣地區推行按病種付費歷經15年,更是表明醫改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付費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唯價格低的安徽模式,已經開始修正,藥價改革總體思路則是鼓勵創新和質量,生產企業多的產品最終會走向惡性競爭,創新和差異化是最終之路,企業研發的產品要獲得定價權,我們預計中國制造中逐步誕生中國創造。
子行業分析:關注核心競爭力
處方藥,創新和分化。高端市場必須創新:政府會加大創新支持力度;而行業競爭則以品種為王,研發取得優勢品種;關注老年病、慢性病等大病種領域研發;外資具備品種優勢,其行業地位或將穩步提高。
基本藥物逐步分化,現行政策面臨調整。大品種:提高規模化與集約化水平;小品種:定點生產;藥品招標、藥品價格導向扭轉。《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調整2012年或將啟動。抗感染、大輸液等領域消費泡沫或將擠壓。
國際產業環境利于中國外向型制藥企業。全球經濟低迷,各國醫保壓力大,便于仿制藥發展;而且跨國藥企眾多重磅藥物專利紛紛到期;再加上新藥研發難度加大,因此必須重構價值鏈,而外包合作是重要途徑。而中國擁有成本、病人庫等多重優勢,政策支持則是發展機遇,合同定制、特色原料藥出口已進入收獲期,制劑出口或將迎來突破。
對于醫藥流通,集中是大趨勢。市場份額向龍頭公司集中,政策鼓勵龍頭商業公司做大做強,國控、華潤系、上藥借力資本跑馬圈地。而龍頭公司則要看份額提升及運營效率提高能否帶來盈利能力的改善。
區域商業企業則要看
醫院通路:區域市場集中度低,分享行業集中盛宴;通路價值凸顯,吸引優勢品種;長期并購價值突出。
中藥材將逐步走向規范。目前,中藥材行業各環節均存在不規范的現象,如在種植環節,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在交易流通環節,從產地至終端環節多,交易市場處于初級階段,質量不可追溯;倉儲環節,通風、溫度、濕度等條件差;投料環節,生產企業投料標準不嚴格。
而境外的經驗可供借鑒,如日本,中藥材全國集中倉儲,保存條件好,質量可追溯。
中藥材價格長期看漲,短期則波動。長期價格上漲源于其資源和農產品屬性。短期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而波動:天災、蟲害等導致供給下降;貨幣寬松和緊縮加大價格波動;種植戶信息不對稱,加劇了價格波動。
中成藥,中藥材格上漲,行業毛利率長期趨勢下行。行業毛利率逐年下行:中成藥行業毛利率從2003年45.1%下降至目前31%,主要是中藥材價格上漲;行業集中度提高、企業規模擴大,導致費用率下降,利潤率基本持平。
品種創新:有競爭力的品種能夠規避降價風險,毛利率較高;中藥材種植基地:保障原材料供應和質量,降低價格波動風險。
疫苗方面,產品創新是長期推動力。在創新和新興市場的推動下,全球疫苗行業增速快于制藥。中國疫苗是潛力市場,創新尚需時日。國內疫苗企業研發實力有提升空間,假以時日,會誕生大品種;計劃免疫可能擴容,從國際經驗來看,Hib、水痘等疫苗可能將納入計劃免疫。
計劃免疫市場中生所占主導:中生集團旗下天壇生物、上海所、蘭州所、成都所、長春所、武漢所承擔了國內90%以上計劃內疫苗生產任務;計劃免疫接種基本實現全國覆蓋,銷量上升空間有限,出廠價受到管制,計劃免疫市場增長來自于疫苗擴容。
計劃外疫苗市場則是三足鼎立局面:計劃外疫苗市場由中生集團、外資企業、國內其他企業三分天下;增長來自于新產品上市、接種意識提高,流感疫苗、Hib等接種率有提高空間。
血制品方面,漿站資源是核心。血制品是臨床必需,需求持續旺盛,與國外相比用量有提升空間。但血漿供給短期難以提升,主要是因為新開漿站艱難,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承擔漿站責任事故風險;同時,因勞動力成本上升,獻漿人群擴張緩慢,老漿站采漿增長緩慢。
血制品價格受限最高零售價。目前人血白蛋白、靜丙和凝血八因子市場價格已達到最高零售價。出廠價已逼近最高零售價,幾無上調空間。
醫療器械方面,增長空間大,是國內的朝陽行業,發展迅速,近5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2.4%,遠超全球水平。目前依然處于“初生期”,與制藥行業發展不平衡,發展空間廣闊。
政策支持拉動內需,國際地位提升推動外需。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擴容擴需,“下鄉+社區”市場大;醫療機構裝備更新換代需求高;而人均醫療器械水平低,未來改善空間大。隨著國際產業加速轉移,國際市場對中國醫療器械產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衛生支出費用大大增加發達國家的財政負擔,為中國中低端產品帶來廣闊的市場。
家用醫療器械市場前景廣闊。人口老齡化到來、健康意識提升,催生家庭保健領域需求釋放。國內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發展迅速,近4年復合增長率達26.6%,分為醫用和家用,2009年家用設備占比約為65%。家用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中,電子血壓計、血糖儀、數字助聽器占比超過90%。
投資策略:鎖定中國創造
2011年,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需求保持快速增長;基藥招標降低藥價過頭;抗生素限用;成本上升。2012年,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需求保持快速增長;2011年的基藥低價招標會有所修正;成本下降;大輸液管理辦法可能出臺。
2012年盈利增長快于2011年,醫藥板塊2011年預測市盈率26倍,考慮2012年成長,相對市場有吸引力,我們預計,醫藥板塊和過去一年向下走勢相反,呈現V型反轉;選擇好個股進可攻,退可守。
投資策略上,建議鎖定中國創造的品牌和中國創造的品種,同時中國市場充滿整合機會。
貴族類。中國創造的品牌:東阿阿膠和云南白藥是典型的貴族
企業,康美藥業和江中藥業則可能是未來的貴族。
創新類。中國創造的品種有定價能力:符合疾病譜變化的創新產品,恒瑞醫藥、人福醫藥、天士力和海南海藥,關注小企業瀚宇藥業和萊美藥業;國際合作:海正藥業、華海藥業、海翔藥業。
整合概念。關注仁和醫藥、魚躍醫療,我們看好科倫藥業的團隊、也看好其整合機會,但政策的變化使得其投資機會還需等待。